[发明专利]一种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的中药组合物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289655.X | 申请日: | 2022-03-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696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6 |
| 发明(设计)人: | 赵琼;黄勤挽;刘茜玮;邓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8 | 分类号: | A61K36/8968;A61P1/10 |
| 代理公司: | 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2 | 代理人: | 全学荣;张娟 |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儿童 功能 便秘 中药 组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中药组合物,它是含有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备而成:麦冬5~12份、玄参5~12份、火麻仁5~12份、枳实3~10份、厚朴3~10份、太子参3~10份、白芍3~10份、白术3~10份、甘草3份。本发明各药味配伍精当,寒温相适,润燥相宜,补泻并施,寓通于补,共奏养阴润燥、健脾益气、行气通便之效,在治疗功能性便秘,尤其是儿童功能性便秘方面效果显著,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治疗便秘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便秘是儿科临床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临床表现为大便质偏干甚至干结成球,秘结难下,排便时间无规律,间隔时间大于2天,或欲解而排不出大便。可按病因分为器质性便秘、药物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三大类。FC是儿童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是儿童就诊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占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29%。在我国,由于儿童饮食结构的偏异和生活习惯改变,近年儿童便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儿长期反复便秘可导致食欲下降、精神性异常以及免疫力降低等,如影响儿童的胃肠功能、记忆力和智力发育,甚至可导致遗尿、二便失禁等,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如果儿童时期的便秘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其中约25%的患儿到成人阶段会罹患其他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儿童FC按结肠动力学发病机制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1)慢传输型便秘(STC):近端结肠各节段传输功能减弱;(2)出口梗阻型便秘(OOC):肛门直肠区域存在动力异常;(3)混合型便秘(MC):同时存在结肠传输障碍和出口动力异常。目前,儿童FC的确切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明了,可能与脑肠轴的作用异常、胃肠激素分泌异常、肠神经系统异常、Cajal间质细胞异常、神经递质的变化、结肠动力缺乏、直肠肛门功能异常、肠道微生态菌群变化等密切关联。发病的危险因素涉及遗传易感性、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饮水不足、缺乏运动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方面。
西医治疗FC的主要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泻剂、促动力剂、促分泌剂和微生态制剂等;非药物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和外科手术等。其中药物干预是治疗儿童FC的重要手段,但长期服用刺激性泻药可以引起结肠黑变病,损伤肠肌间神经而加重便秘,服用渗透性泻药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胃肠促动力剂及促泌剂在儿童功能性便秘中的应用证据尚不充分。中医药治疗小儿便秘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如麻子仁丸,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载的用于治疗阳结便秘的经典方剂,该方集行气通腑、清热攻下、养阴润肠药为一体,成为润肠通便法治疗便秘的经典代表方。虽然目前临床用于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的中成药种类繁多,但许多泻下作用较强的药物(如麻仁丸等)都含有蒽醌类物质,如大黄、首乌、芦荟、决明子、虎杖等,不少患者服用后出现腹泻、腹痛等副作用,长期服用也可能出现结肠黑变病和便秘加重的情况。此外,一些常见中成药如小儿化食口服液、枳实导滞丸、王氏保赤丸、润肠颗粒、参苓白术散等虽源于经方,但其功效相对单一,而小儿便秘病因复杂,故常需几种功效药物配合使用。因此,临床上亟需一种既不含有蒽醌类物质,又有确切疗效,还能兼顾小儿“稚阴稚阳”生理病理特点的复方型通便中成药。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便秘的中药组合物,它是含有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备而成:
麦冬5~12份、玄参5~12份、火麻仁5~12份、枳实3~10份、厚朴3~10 份、太子参3~10份、白芍3~10份、白术3~10份、甘草3份。
进一步地,它是含有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备而成:
麦冬8份、玄参8份、火麻仁8份、枳实6份、厚朴6份、太子参6份、白芍6份、白术6份、甘草3份;
或:
麦冬5份、玄参5份、火麻仁5份、枳实3份、厚朴3份、太子参3份、白芍3份、白术3份、甘草3份;
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未经成都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8965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