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以Cr、Zr或Nb为基的Mn 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77527.3 | 申请日: | 2022-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697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叶金文;刘颖;钟熠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9/04 | 分类号: | B22F9/04;B22F1/142;B22F3/10;C22C27/06;C22C27/02;C22C16/00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海专利事务有限责任公司 51202 | 代理人: | 黄幼陵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cr zr nb base sub | ||
1.一种MnAlCn-1相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MnAlCn-1中,当n=2时M为Cr、Nb或Zr,当n=3时M为Zr,当n=4时M为Nb;以M-Al合金粉末与碳源为原料,或者以M-Al合金粉末与碳源为主要原料、以M或/和Al单质粉末为补充原料,所述补充原料用于补充配料时单一M-Al合金粉末对于所制备的MnAlCn-1相中M、Al元素含量的不足,其加入量为所制备的MnAlCn-1相中M、Al元素含量与M-Al合金粉末中M、Al元素含量之差,工艺步骤如下:
(1)按所制备的MnAlCn-1相计量M-Al合金粉末和碳源,或者M-Al合金粉末、碳源及M或/和Al单质粉末,然后将计量好的各原料通过湿法球磨混合均匀并干燥,得到混合料;
(2)将步骤(1)得到的混合料与NaCl-KCl混合盐按质量比1:1进行配料并混合均匀得到预烧结料;
(3)将步骤(2)得到的预烧结料装入烧结容器并放入管式炉,然后向管式炉内通入氩气;当原料为M-Al合金粉末和碳源且n=2时,在流动氩气的气氛下升温至800~900℃烧结2~4小时,当原料为M-Al合金粉末和碳源且n=3时,在流动氩气的气氛下升温至900~1000℃烧结2~4小时,当原料为M-Al合金粉末和碳源且n=4时,在流动氩气的气氛下升温至1000~1100℃烧结2~4小时;当原料为M-Al合金粉末、碳源及M或/和Al单质粉末且n=2时,在流动氩气的气氛下升温至850~950℃烧结2~4小时,当原料为M-Al合金粉末、碳源及M或/和Al单质粉末且n=3时,在流动氩气的气氛下升温至950~1050℃烧结2~4小时,当原料为M-Al合金粉末、碳源及M或/和Al单质粉末且n=4时,在流动氩气的气氛下升温至1050~1150℃烧结2~4小时;烧结完成后随炉冷却至室温得到烧结产物;
(4)将步骤(3)得到的烧结产物通过水洗、抽滤去除NaCl-KCl混合盐后进行干燥,即得到MnAlCn-1相粉末。
2.一种MnAlCn-1相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MnAlCn-1中,当n=2时M为Cr、Nb或Zr,当n=3时M为Zr,当n=4时M为Nb;以M-Al合金粉末与碳源为原料,或者以M-Al合金粉末与碳源为主要原料、以M或/和Al单质粉末为补充原料,所述补充原料用于补充配料时单一M-Al合金粉末对于所制备的MnAlCn-1相中M、Al元素含量的不足,其加入量为所制备的MnAlCn-1相中M、Al元素含量与M-Al合金粉末中M、Al元素含量之差,工艺步骤如下:
(1)按所制备的MnAlCn-1相计量M-Al合金粉末和碳源,或者M-Al合金粉末、碳源及M或/和Al单质粉末,然后将计量好的各原料通过湿法球磨混合均匀并干燥,得到混合料;
(2)将步骤(1)得到的混合料装入烧结容器并放入管式炉,然后向管式炉内通入氩气;当原料为M-Al合金粉末和碳源且n=2时,在流动氩气的气氛下升温至1000~1100℃烧结2~4小时,当原料为M-Al合金粉末和碳源且n=3时,在流动氩气的气氛下升温至1100~1200℃烧结2~4小时,当原料为M-Al合金粉末和碳源且n=4时,在流动氩气的气氛下升温至1200~1300℃烧结2~4小时;当原料为M-Al合金粉末、碳源及M或/和Al单质粉末且n=2时,在流动氩气的气氛下升温至1050~1150℃烧结2~4小时,当原料为M-Al合金粉末、碳源及M或/和Al单质粉末且n=3时,在流动氩气的气氛下升温至1150~1250℃烧结2~4小时,当原料为M-Al合金粉末、碳源及M或/和Al单质粉末且n=4时,在流动氩气的气氛下升温至1250~1350℃烧结2~4小时;烧结完成后随炉冷却至室温即得到MnAlCn-1相粉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7752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