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铝合金材料及使用该材料的紧固部件、结构用部件、弹簧用部件、导电部件及电池用部件有效
申请号: | 202210276464.X | 申请日: | 2018-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451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4 |
发明(设计)人: | 荒木章好;金子洋;须斋京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2C21/08 | 分类号: | C22C21/08;C22F1/047;F16F1/02;H01B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益华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8 | 代理人: | 郭红丽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铝合金 材料 使用 紧固 部件 结构 弹簧 导电 电池 | ||
本发明涉及铝合金材料及使用该材料的紧固部件、结构用部件、弹簧用部件、导电部件及电池用部件,其中,铝合金材料具有如下合金组成,含有:Mg:2.0质量%以上且6.0质量%以下、Fe:0质量%以上且1.50质量%以下、Si:0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选自Cu、Ag、Zn、Ni、Ti、Co、Au、Mn、Cr、V、Zr以及Sn中的1种以上:共计0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余量由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此外,具有晶粒一致朝向一个方向延伸的纤维状的金相组织,并且,在与所述一个方向平行的截面上,所述晶粒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尺寸的平均值为310nm以下。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880013503.9、申请日为2018年02月22日、发明名称为铝合金材料以及使用铝合金材料的紧固部件、结构用部件、弹簧用部件、导电部件以及电池用部件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强度的铝合金材料。这样的铝合金材料用于广泛的用途(例如,紧固部件、结构用部件、弹簧用部件、导电部件以及电池用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在汽车、铁道机车等运输机器、各种结构部件和紧固部件中,广泛使用了铁系或铜系的金属材料,最近正在研究替换为铝系材料,该铝系材料与铁系或铜系的金属材料相比,比重小,而且热膨胀系数大,除此之外,导热性和导电性也比较好。
此外,近年来,随着金属部件形状的多样化,利用电子束、激光等使金属粉末烧结,以希望的形状造型三维结构体的技术被广泛研究。但是,虽然在这样的技术中使用了金属粉末,但是如果使金属粉末过于微细化,则存在容易爆炸等问题。
因此,最近在开发通过编、织、连结、接合、连接金属制细线等方法造型三维结构物的技术。这样的方法,例如Wire-Woven Cellular Materials(金属丝编制多孔材料)被进行研究,并期待应用于电池用部件、散热器、冲击吸收部件等。
但是,纯铝材与铁系或铜系的金属材料相比,存在强度低的问题。此外,作为较高强度的铝系合金材料的2000系(Al-Cu系)和7000系(Al-Zn-Mg系)的铝合金材料存在耐腐蚀性、耐应力腐蚀裂纹性差等问题。此外,作为导电性和导热性、以及耐腐蚀性比较优异的铝系合金材料的6000系(Al-Mg-Si系)的铝合金材料虽然在铝系合金材料中强度较高,但还不具有充分的强度,期望进一步的高强度化。
另一方面,作为铝合金的高强度化的方法,利用固溶元素的技术被广泛使用。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含有高浓度的Mg,获得高强度的方法。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通过轧制温度的控制来获得具有微细组织的Al-Mg系合金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虽然在工业批量生产性方面优异,但更高强度化是一个课题。
此外,作为实现铝合金材料的高强度化的方法,已知有如下方法:使用含有非晶质相的铝合金原材料的结晶化的方法(专利文献3)、使用Equal-Channel Angular Pressing(ECAP,等通道转角挤压)法的微细晶粒形成方法(专利文献4)、在室温以下的温度下实施冷加工而形成微细晶粒的方法(专利文献5)等。但是,这些方法均存在如下问题:制造出的铝合金材料的大小较小,工业上的实用化较为困难。
此外,在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通过大量添加Mg和冷轧从而获得具有微细组织的Al-Mg系合金的方法。该方法的课题是,由于Mg量多,从而加工性差,合金制作需要特殊的工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824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02717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5-33158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9-13724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1-131721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9-242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7646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