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冷却的永磁变频泵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75447.4 | 申请日: | 2022-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458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林发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福泵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13/06 | 分类号: | F04D13/06;F04D29/046;F04D29/58 |
代理公司: | 浙江专橙律师事务所 33313 | 代理人: | 王建华 |
地址: | 317525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冷却 永磁 变频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冷却的永磁变频泵,属于永磁变频泵相关领域。一种智能冷却的永磁变频泵,包括泵体、集中冷却元件和循环冷却元件;集中冷却元件与循环冷却元件均开设于泵体内,泵体内设有动力元件与承载元件,动力元件驱动泵主轴转动,承载元件与泵主轴转动连接;集中冷却元件设于动力元件的周侧,集中冷却元件包括冷却部、压力控制部与蓄能部;本方案设置了集中冷却元件和循环冷却元件,分别对应永磁变频电机和轴承的冷却,集中冷却元件能够对冷却流体进行蓄水,而后对永磁变频电机的部位进行加强型的冷却吸热,同时循环冷却元件呈环状设于轴承的圆周处,能够全面的对轴承进行冷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永磁变频泵相关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智能冷却的永磁变频泵。
背景技术
永磁变频泵包括泵体和永磁变频电机,其实质是根据工况要求变换电机的转速,用电机的转速来调节泵的工况,永磁变频泵实际上是由永磁变频电机所驱动的泵。
永磁变频电机所驱动的泵一般都会有温度较高的现象,容易影响到永磁变频电机的工作效率,因此一般都会在永磁变频电机的一端设置有常开的风力装置进行散热,但是风力装置有效的冷却面积不大,并且无法涉及一些易发热的死角进行冷却,尤其是轴承等密封处,非常难以做到冷却,并且在永磁变频电机长时间的使用时,温度很难快速下降,常规的冷却水流动带走热量往往冷却效果不足,因此需要针对易发热区进行高强度的降温,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智能的对易发热区进行冷却的永磁变频泵。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冷却的永磁变频泵,它设置了集中冷却元件和循环冷却元件,集中冷却元件能够对冷却流体进行蓄水,而后对永磁变频电机的部位进行加强型的冷却吸热,同时循环冷却元件呈环状设于轴承的圆周处,能够全面的对轴承进行冷却。
本发明的一种智能冷却的永磁变频泵,包括泵体、集中冷却元件和循环冷却元件;
集中冷却元件与循环冷却元件均开设于泵体内,泵体内设有动力元件与承载元件,动力元件驱动泵主轴转动,承载元件与泵主轴转动连接;
集中冷却元件设于动力元件的周侧,集中冷却元件包括冷却部、压力控制部与蓄能部,冷却部位于靠近动力元件的一侧,冷却部内流通有冷却流体,蓄能部与冷却部连通,压力控制部设于冷却部的流通处,压力控制部控制冷却流体在未超过压力阈值的情况下向蓄能部流通;
循环冷却元件包括导向部,导向部设有多个,多个导向部的导向方向呈顺时针或逆时针。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冷却部的冷却流体进水口位于泵体的一端,冷却部的冷却流体出水口位于泵体的另一端,集中冷却部件以动力元件为中心圆周阵列设置有多个。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冷却部包括冷却水路,进水口包括水路进口,水路进口与冷却水路连通,出水口包括水路出口,水路出口与冷却水路连通,冷却水路位于动力元件周侧的部分为最靠近动力元件的部分。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压力控制部包括压力阀,压力阀设于冷却水路内,压力阀位于蓄能部靠近水路出口的一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蓄能部包括推板,冷却水路的侧壁连通设有蓄水腔,推板与蓄水腔侧壁滑动连接,蓄水腔位于动力元件的周侧,蓄水腔的侧壁固定设有推力弹簧,推力弹簧的一端与推板固定连接,推力弹簧的推力无法推动压力阀打开。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循环冷却元件包括弯折水路,弯折水路为冷却水路的弯折部分,弯折水路的一端为靠近承载元件的一侧,弯折水路靠近承载元件的一端连通设有流通腔,流通腔顶侧连通设有冷却环腔,冷却环腔为环状,冷却环腔位于承载元件的周侧,冷却环腔内滑动设有滚动球,滚动球内固定设有温度感应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导向部包括导向板,导向板内设有贯通的导向孔,导向孔的直径小于滚动球的直径,导向孔呈倾斜状,且每个导向孔的倾斜方向呈顺时针或逆时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福泵业有限公司,未经大福泵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754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