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预应力管桩防渗漏水施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262926.2 | 申请日: | 2022-03-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354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7 |
| 发明(设计)人: | 张轩;刘百伟;姚锋;郭海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宏业基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5/58 | 分类号: | E02D5/58;E02D5/30;E02D5/52;C04B28/04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壹品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56 | 代理人: | 周婷;方秀强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预应力 防渗 漏水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预应力管桩的技术领域,公开了预应力管桩防渗漏水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1)、将多个预应力管桩依序自上而下打入土层中,预应力管桩的端部设有圆环钢板,相邻之间的预应力管桩之间通过圆环钢板对接,形成对接处,多个预应力管桩的内部形成桩孔;2)、在桩孔的下部灌注封底混凝土,封底混凝土将桩孔的底部封闭;在桩孔的上部放置钢筋笼以及锚固钢筋;3)、往桩孔内灌注流态固化土,流态固化土的高度高于相邻的预应力管桩的对接处;所述流态固化土为固化剂、水以及粘土颗粒混合搅拌而成,按照质量百分比,固化剂包括50%~56%的煤炉渣粉末、46%~53%的硅酸盐水泥熟料、12%~18%的硫酸盐粉末、1%~3%的膨胀珍珠岩粉末及2%~5%的氯化铝溶液。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预应力管桩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预应力管桩防渗漏水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越建越高,基坑越打越深,由于预应力管桩具有质量稳定可靠、成本较低、施工快捷、检验方便、对地质适应性好、耐久性好、工地施工文明等诸多优点,被广泛用于基础工程中。
预应力管桩是在工厂采用离心法制作而成的钢筋混凝土空心管桩,预应力管桩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圆环钢板,圆环钢板可以保护预应力管桩的端部,且便于相邻布置的预应力管桩的对接焊接。在施工中,预应力管桩采用大型机械设备,如柴油锤或液压锤打入地基土内一定深度。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通常需要将多个预应力管桩依序上下对接,由于预应力管桩的对接处是通过圆环钢板进行焊接,在遇有坚硬夹层或软硬不均地层锤击打入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反复锤击振动承受拉压循环应力而产生裂缝。这些裂缝如果不进行处理,地下水会沿裂缝渗透进入预应力管桩的内壁。
现有技术中,预应力管桩渗漏水的处理,一般采用埋管引水,但是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不利于操作,其次,在预应力管桩的对接处设置柔性防水层,但是在打桩的过程中,柔性防水层受压挤压会发生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预应力管桩防渗漏水施工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预应力管桩的对接处之间出现渗漏水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预应力管桩防渗漏水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1)、将多个预应力管桩依序自上而下打入土层中,所述预应力管桩的端部设有圆环钢板,相邻之间的预应力管桩之间通过圆环钢板对接,形成对接处,多个所述预应力管桩的内部形成桩孔;
2)、在所述桩孔的下部灌注封底混凝土,所述封底混凝土将桩孔的底部封闭;在桩孔的上部放置钢筋笼以及锚固钢筋;
3)、往桩孔内灌注流态固化土,所述流态固化土的高度高于相邻的预应力管桩的对接处;所述流态固化土为固化剂、水以及粘土颗粒混合搅拌而成,按照质量百分比,所述固化剂包括50%~56%的煤炉渣粉末、46%~53%的硅酸盐水泥熟料、12%~18%的硫酸盐粉末、1%~3%的膨胀珍珠岩粉末及2%~5%的氯化铝溶液。
进一步的,所述流态固化土的底部对接在封底混凝土的顶部,所述流态固化土的顶部延伸至桩孔的顶部。
进一步的,所述封底混凝土的浇注高度≥2m,所述钢筋笼的顶部固定在桩孔的顶部,所述钢筋笼的高度大于预应力管桩的直径的三倍。
进一步的,所述土层上设有承台,所述承台形成的桩孔的顶部的外周,所述锚固钢筋延伸出桩孔外,且与所述承台之间的夹角≥75°。
进一步的,所述煤炉渣粉末呈颗粒状,所述煤炉渣粉末的比表面积≥400㎡/kg;所述硅酸盐水泥熟料的强度≥30MPa,所述硅酸盐水泥熟料的表面积≥300㎡/kg。
进一步的,所述硫酸盐粉末的比表面积≥400㎡/kg;所述膨胀珍珠岩粉末的比表面积≥500㎡/kg,所述氯化铝溶液的浓度为10%~13%;所述粘土颗粒的粒径≤1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宏业基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宏业基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629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