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用车辆连接器盲插拔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57766.2 | 申请日: | 2022-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289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郝佳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24/00 | 分类号: | H01R24/00;H01R13/639 |
代理公司: | 北京翔宇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60 | 代理人: | 白海佳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用 车辆 连接器 盲插拔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用车辆连接器盲插拔装置;包括可开合夹紧助拔装置、推拉杆以及助插滑块;所述可开合夹紧助拔装置由弹性金属片材一体弯折构成倒置的等腰梯形结构,可开合夹紧助拔装置的下底边中部设有开口,开口两端的下底边对称构成两夹持限位臂;推拉杆套接于可开合夹紧助拔装置上顶边中部的通孔内;助插滑块上端面与推拉杆下端连接,助插滑块在可开合夹紧助拔装置的倒置的等腰梯形结构的空间内可上下移动,助插滑块可与可开合夹紧助拔装置的两侧壁滑动触接;本发明其可以做到通用化,任何结构设计均可采用;可以直接进行缩放移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特别是针对全盲空间或者狭窄空间适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用车辆连接器盲插拔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产品设计中,为了考虑冲击,振动等多种恶劣工况下的可靠性,车辆连接器前端多设计有卡扣锁紧装置,车辆连接器后端设计有突出的限位部,从车辆上拔下车辆连接器首先要按压下卡扣锁紧装置,使车辆连接器与插合的卡槽解锁,然后,用力将车辆连接器拔出,对车辆连接器施加的插拔力多在几十牛到上百牛;在宽阔空间中,车辆连接器的插拔不存在问题,但是在全盲空间或者狭窄空间内,由于需要在轴向和径向两个方向同时操作,加上车辆连接器的特殊结构,操作空间不够,手部力量难以发挥,就造成此类接插件插拔特别困难。
此类问题目前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采用不带锁紧装置的非车辆级连接器,但是在车辆苛刻的使用环境中存在连接器连接中断的安全性风险,一旦连接器连接中断则信号或电源中断,造成整车行驶安全问题;另外一种解决方案是,给出足够的空间用来进行车辆连接件的插拔,但是该方案带来的后果是PCB板的增大,进而造成整体设备的增大,使得生产成本上升的同时,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通用车辆连接器盲插拔装置,其可以做到通用化,任何结构设计均可采用;可以直接进行缩放移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特别是针对全盲空间或者狭窄空间适用。
本发明的一种通用车辆连接器盲插拔装置,包括可开合夹紧助拔装置、推拉杆以及助插滑块;
所述可开合夹紧助拔装置由弹性金属片材一体弯折构成倒置的等腰梯形结构,可开合夹紧助拔装置的上顶边中部设有通孔,可开合夹紧助拔装置的下底边中部设有开口,开口两端的下底边对称构成两夹持限位臂,两夹持限位臂初始位置相互邻接,受到来自推拉杆的纵向外力,使得助插滑块下移,将与之触接的可开合夹紧助拔装置的倒置的等腰梯形结构的两侧壁撑开,两夹持限位臂分别向左右平移,当两夹持限位臂之间的宽度等于或略大于车辆连接器后端突出的限位部时,可开合夹紧助拔装置可下移到车辆连接器的卡扣锁对应位置,此时,让助插滑块上移,可开合夹紧助拔装置的两侧壁回弹,同时两夹持限位臂之间的宽度逐渐变小,直至两夹持限位臂将车辆连接器的卡扣锁按压解锁,实现在车辆狭窄空间对锁合的车辆连接器解锁;此时,由于两夹持限位臂之间的宽度小于车辆连接器后端突出的限位部的宽度,上提可开合夹紧助拔装置,就可一并将解锁后的车辆连接器取出;
推拉杆套接于可开合夹紧助拔装置上顶边中部的通孔内,推拉杆的作用是对其下端固定的助插滑块提供纵向的位移量,或者推拉杆的作用是对与其螺纹连接的助插滑块提供螺旋运动,进而助插滑块将推拉杆的螺旋运动转变为纵向的直线位移,推拉杆的下端容置于可开合夹紧助拔装置的倒置的等腰梯形结构的空间内;
助插滑块上端面与推拉杆下端连接,助插滑块的下端面设有助插凸柱,助插凸柱的作用是与车辆连接器的后端面触接,通过推拉杆向车辆连接器施加向下的力,使得车辆连接器更好的与对应设备插接,保证电连接的稳定性,助插滑块在可开合夹紧助拔装置的倒置的等腰梯形结构的空间内可上下移动,助插滑块可与可开合夹紧助拔装置的两侧壁滑动触接,助插滑块的作用是控制两夹持限位臂的开合,以便在狭窄空间完成对车辆连接器进行解锁和助拔操作,或者对车辆连接器进行助插操作,使得车辆连接器能紧密的插接于对应设备上,保证了车辆行驶中电连接的安全性。
推拉杆上端固定有手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577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