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礁储层识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56911.5 | 申请日: | 2022-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247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陈雷;陈鑫;冯亮;谭秀成;刘菲;陈守春;刘冬玺;易娟子;陈智雍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 |
主分类号: | G01V11/00 | 分类号: | G01V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刘妮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礁储层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石油勘探、开发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生物礁储层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通过对区域古地貌的恢复以及沉积相的划定,确定有利的生物礁发育相带;S2:收集有利生物礁发育相带的测井数据和三维地震数据;S3:利用地震解释软件对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层位标定与地震解释;S4:确定礁相地层发育特征;S5:建立生物礁地震响应特征与识别模式;S6:结合岩心、薄片和测井数据识别出不同沉积相带上发育的生物礁特征;S7:在生物礁识别的基础上,建立生物礁储层地震‑测井响应特征与识别模式;S8:通过利用地震‑测井识别的生物礁储层发育模式;S9:利用地震资料对全区的生物礁储层进行识别,最终确定出生物礁储层的发育范围。本发明简化了复杂的勘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勘探、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礁储层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礁以其良好的储集性能在碳酸盐岩油气田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蕴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一直是世界瞩目的宝贵财富。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川东建南二叠系发现第一个礁型气藏以来,这类油气藏就被相继发现和投入开发,随之引发的生物礁型油气藏的研究页备受关注。
人们提出了多种生物礁储层的雕刻方法。例如:中国专利公布号为:CN 104977611A,公开了一种生物礁储层雕刻方法,其包括:储层识别步骤,基于单井相研究,确定生物礁储层的发育层段;顶底刻画步骤,基于发育层段,根据生物礁储层的地震剖面和波阻抗剖面,对生物礁储层的顶底进行刻画;顶底约束步骤,根据生物礁储层的形态、地震相数据、沉积相分析和古地貌分析,获得生物礁储层在平面发育的有利地带,并用其约束顶底刻画,得到精细刻画的顶底;内幕结构确定步骤,基于精细刻画的顶底,通过调整可视化参数对生物礁储层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生物礁储层的内幕结构和几何参数。本方法能够对生物礁储层内幕结构进行刻画,从而实现对生物礁储层更为全面、准确的雕刻。
现有技术主要是通过单井识别储层发育层段,再结合地震数据解释的手段,刻画出生物礁储层在平面发育的有利地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识别出生物礁储层的发育层段。但是在四川盆地东部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种类多样,发育层位也各不相同,非均质性强,导致依靠现有的单井分析确定储层发育层段,在结合地震的手段,局限性很大。不仅对地震品质分辨精度要求较高,而且对于规模小的储层难以识别,其次钻井成本较高,如果已有单井生物礁储层井未能包括所有的储层类型,就会导致大量的油气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利用开发。再加之分析手段和步骤过于复杂,没有进行定性描述和量化研究不利于实际现场操作,因此该技术在长兴的生物礁储层的研究中存在较大的缺陷,不完全适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生物礁储层识别方法,形象直观地展示生物礁储层发育位置以及规模大小,有利于后期勘探开发,为井位部署提供可靠依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物礁储层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通过对区域古地貌的恢复以及沉积相的划定,确定有利的生物礁发育相带;
S2:收集有利生物礁发育相带的测井数据和三维地震数据;
S3:利用地震解释软件对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层位标定与地震解释;
S4:确定礁相地层发育特征;
S5:建立生物礁地震响应特征与识别模式;
S6:在生物礁识别模板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薄片和测井数据识别出不同沉积相带上发育的生物礁特征并建立台内生物礁、台缘生物礁、斜坡生物礁的识别模板;
S7:在生物礁识别的基础上,建立生物礁储层测井响应特征与识别模式;
S8:通过利用测井识别的生物礁储层发育模式,利用井震标定,在识别的生物礁基础上建立台缘和台内生物礁储层的识别图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未经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569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