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楼宇数据的多用户负载辨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44938.2 | 申请日: | 2022-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122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满蔚仕;冯瑞豪;张志禹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50/06 | 分类号: | G06Q50/06;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许志蛟 |
地址: | 710048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楼宇 数据 多用户 负载 辨识 方法 | ||
1.基于楼宇数据的多用户负载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按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获取当地天气数据;
步骤2.获取待辨识楼宇的总电表中的充电桩数据,即交通数据;
步骤3.从监测负荷终端总电表中获取负荷楼宇的能耗数据;
步骤4:将步骤1、2、3得到的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
步骤5:将步骤4预处理后的天气数据和总负荷数据分为70%的训练矩阵一与30%的验证矩阵一,总负荷数据包括交通数据和能耗数据;
步骤6:将步骤4预处理后的负荷楼宇的总负荷数据中的分项负荷功率分为70%的训练矩阵二和30%的验证矩阵二;
步骤7:将步骤5的训练矩阵一放入深度学习模型层进行计算,得到数据一;再将数据一和步骤6的训练矩阵二进行损失函数计算和决策融合,直到找到最优解,视为学习完毕,得到训练好的网络和负荷识别深度学习结果;
步骤8:将步骤5的验证矩阵一放入步骤7训练好的网络,进行验证,然后将验证后的数据与步骤6的验证矩阵二融合,进行精度评估,得到负荷识别深度学习验证结果,对步骤7中的负荷识别深度学习结果进行验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楼宇数据的多用户负载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天气数据包括温度、湿度、能见度、紫外线强度、风速、雾霾和气压;
步骤2中,所述充电桩数据包括需要用到充电桩的功率、电压和电流数据;
步骤3中,所述能耗数据包括楼宇电器设备每一天的功率、电压、电流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楼宇数据的多用户负载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数据预处理具体为,将步骤2的交通数据和步骤3的能耗数据用工具包转化为适合深度学习模型层的数据类型,同时将步骤1获取的天气数据作为输入特征,按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去噪,得到温度、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楼宇数据的多用户负载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中,所述深度学习模型层为分别利用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LSTM模型、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计算,得到三组数据一,所述决策融合为将三组数据一分别与步骤6的训练矩阵二进行损失函数计算后放入优化器中进行CRITIC权重学习,找最优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楼宇数据的多用户负载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若进行后续楼宇的负载辨识,则将步骤7中训练好的网络进行迁移学习,保存步骤7训练好的网络权重,然后冻结重要的特征层,并以此模型为原始模型,将其他楼宇的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的结果输入到原始模型中,训练非冻结特征层,生成适合其他新楼宇的迁移学习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理工大学,未经西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4493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