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方法及其结构体系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237127.X | 申请日: | 2022-03-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420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 发明(设计)人: | 崔堃鹏;宁占金;曾涛;杨宁;管晓明;汪雁;赵子敬;张璐;王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青岛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E21D9/00 | 分类号: | E21D9/00;E21D11/18;E21D1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壹川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765 | 代理人: | 贾彦虹 |
| 地址: | 10220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近距 交叉 隧道 立交桥 支护 施工 方法 及其 结构 体系 | ||
1.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基于三台阶法对下部隧道的支护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施工,实现下部隧道在近距影响区的开挖及支护;
S2、基于两台阶法对上部后建隧道的支护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施工,实现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基于三台阶法对下部隧道的支护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施工,实现下部隧道在近距影响区的开挖及支护包括以下步骤:
S11、下部隧道按照传统开挖及支护方法开挖掘进,当支护至上下隧道近距影响区时,在上部隧道路线拟穿越位置下方超挖内轮廓形成超挖环段,且超挖完后及时以传统支护参数进行初期支护,封闭岩壁,促进围岩变形趋于稳定;
S12、在超挖环段内轮廓两侧拱墙位置以水平向上预设倾角打设四排两列平行的注浆小导管β并进行充分注浆,对下部隧道拱肩外侧围岩进行加固;
S13、在超挖环段编制钢筋骨架的钢筋笼,并将注浆小导管β的尾端与钢筋笼充分交叉绑扎为一体,同时将超挖环段编制的钢筋骨架与衔接段传统二衬钢筋骨架绑扎牢固;
S14、利用后续紧跟的二衬浇筑台车将超挖环段编制的钢筋骨架与衔接段传统二衬钢筋骨架浇筑为一体;
S15、接着将加强段开挖尺寸缩小至传统设计内轮廓尺寸,开挖一个隧道跨度的距离,并按照开挖及支护方式的传统设计参数进行施工;
S16、再次执行S11-S14得到第二个超挖环段,并按照传统设计施工及支护进行后续施工,直到完成下部隧道在近距影响区的开挖及支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挖环段的尺寸为径向超挖0.5m,超挖长度为2.5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小导管β的倾斜角度为4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小导管β的直径为0.5m,长度为5m,排间距为1m,列纵向间距为0.75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基于两台阶法对上部后建隧道的支护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施工,实现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包括以下步骤:
S21、上部隧道按照传统开挖掘进并支护至上、下隧道近距影响区时,在开挖轮廓的设计上将拱形侧墙开挖轮廓改变为直墙型开挖轮廓,得到扩挖三角区域;
S22、在拱脚扩挖的三角区域底面竖直向下打设三排五列平行的注浆小导管α,并充分注浆加固隧底围岩;
S23、在拱脚扩挖的三角区域编制三角形钢筋笼并与注浆小导管α尾部及传统二衬钢筋骨架绑扎成一体形成拱脚横梁,并利用后方紧跟的二衬浇筑台车进行改进后二衬的浇筑;
S24、再次执行S21-S23继续开挖掘进与下部隧道跨度相同的一段距离,直到长度横贯近距影响区,实现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拱形侧墙开挖轮廓改变为直墙型开挖轮廓,得到扩挖三角区域包括以下步骤:
开挖上部拱顶向下开挖时,在上部隧道最大宽度拱墙处将弧形开挖改变为竖直向下扩挖一三角区域,并按传统设计参数进行初期支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小导管α的直径为0.5m,长度为5m,排间距为0.75m,列间距为1.5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消防救援学院;青岛理工大学,未经中国消防救援学院;青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3712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