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热水调节阀、稳热阀及冷热水混合恒温调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32960.5 | 申请日: | 2022-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738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汪强;张垂基;马新明;郭伟;郑光;孙肖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K31/64 | 分类号: | F16K31/64;F16K37/00;F16K49/00 |
代理公司: | 郑州盈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96 | 代理人: | 樊羿;张晓辉 |
地址: | 45000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水 调节 稳热阀 混合 恒温 调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热水调节阀、稳热阀及冷热水混合恒温调控方法,以解决热水器冷水、热水混合后温度难以调控,使出水温度不稳定造成水资源浪费、甚至可能对人体造成烫伤或冷激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包括混合腔、阀芯、滑轨、温度传感器、预热装机构、驱动单元及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基于温度传感器实时温度信息控制阀芯移动,以实现冷热水混合后的水温实时保持稳定,且阀芯移动时热水进水口和冷水进水口截面导通面积始终保持为总截面面积的一半;本发明通过单片机控制使得冷、热水混合后温度实时保持稳定,提高了冷、热水混合后水温的控制精度,避免出水温度不稳导致水资源浪费,甚至对使用者造成烫伤或冷激的危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水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热水调节阀、稳热阀及冷热水混合恒温调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热水器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热水器技术与设备得到很大的发展,其种类繁多,基本分为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热泵热水器等几大类;热水器具有制热效率高、安装空间小等优点,将其安装在浴室,既能用于淋浴,也能用于洗漱;将其安装在厨房,可用于厨房热水用;因此,现在热水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产品。
现有热水器为即热式热水器,能够在短时间内出高温水,然后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左右旋转出水把手,调节冷水和热水的混合比例使得出水达到相应的温度。这样的调节出水温度的方式,不仅难以把控水温,还在每次调节时水温都不一致,需要人们去不断的触摸感知及反复手动调节,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调节的不便,难以达到用户高效便捷的使用需求;甚至当冷水或热水突然中断时,可能会对使用者造成烫伤或冷激的危险;且在热水器与水龙头把手在远距离供水时,当热水器启动时,热水流到水龙头把手需一定时间,需把水管中冷水完全排出后,热水才能到达,这样同样也造成了水资源浪费,同时增加了使用者等待的时间。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热水调节阀、稳热阀及冷热水混合恒温调控方法,以解决热水器冷水、热水混合后温度难以精准调控,使出水温度不稳定而造成水资源浪费、甚至可能对人体造成烫伤或冷激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冷热水调节模块,包括混合腔、固定设置于该混合腔内的滑轨/槽、以及与所述滑轨/槽滑动配合的阀芯;
在所述混合腔一侧设有进水口,另一侧设有用于与外部管路连通的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包括形状、大小相同的冷水进水口和热水进水口;其中,所述阀芯与所述进水口的端面相贴合遮挡,以使所述阀芯沿滑轨/槽移动至任何位置时,所述进水口的导通截面始终为总进水口截面面积的一半。
设计一种稳热阀,包括所述冷热水调节模块,及: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器、分别设置于热水进水口和冷水进水口中用以实时感应冷、热水进水口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及设置于出水口中用以实时感应出水口处水温的第二温度传感器;
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阀芯传动配合,以使所述阀芯沿所述滑轨/槽移动;
其中,所述控制器基于第一温度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水温信息控制驱动单元带动阀芯移动,以改变冷、热水进水口的截面导通面积比值,实现冷热水混合后恒温输出。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为单片机,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输入终端、输出终端。
优选的,所述输入终端包括温度调节按钮,所述输出终端包括温度显示屏,所述温度调节按钮和温度显示屏分别与所述单片机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稳热阀还包括预加热机构,所述预加热机构包括加热腔、设于该加热腔内/外的电热元件;所述加热腔一端与出水口连通,另一端与接水龙头连通,所述单片机基于第二温度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水温信息控制该电热元件发热的启闭,以实现管道热水的即时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农业大学,未经河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329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全自动下纱换管的智能纺织系统
- 下一篇:一种高效焊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