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气源热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10226437.1 | 申请日: | 2022-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849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2 |
发明(设计)人: | 廖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开利暖通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49/02 | 分类号: | F25B49/02;F25B41/34;F25B30/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立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1 | 代理人: | 杨楷;毛立群 |
地址: | 528244 广东省佛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膨胀 控制 方法 装置 空气 源热泵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气源热泵系统,包括:获取压缩机频率,根据频率计算目标排气温度,并根据目标排气温度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获取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根据排气过热度与过热度预设值的对比结果修正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使排气过热度满足过热度要求。本发明采用压缩机频率计算目标排气温度,可以直观反应系统的运行负荷和状态,且不会受到低温环境的影响,能够保证电子膨胀阀的控制精准度,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排气过热度与过热度预设值的对比结果修正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使得无论压缩机在高频或低频运行时,都能够满足过热度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泵控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气源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节能和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能效的准入等级和消费者的需求也逐渐提高,因此,高能效家用电器的市场也在增大。高能效家用电器通常采用膨胀阀进行节流,比如,电子膨胀阀可以通过改变流量来提升家用电器在低负荷下的能力和能效,因此,有效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是实现高能效的重要因素。
现有技术中,电子膨胀阀以目标排气控制时,当遇到系统冷媒不足且是低温制热运行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按目标排气温度控制会出现越关越小,导致系统冷媒循环量不足,在某些极端工况下保证不了足够的排气过热度;电子膨胀阀以目标开度控制时,在某些低频范围保证不了足够排气过热度;在一些情况下,系统某个传感器因低温环境温度漂移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无法保证常温正常控制的准确性。另外,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整不佳,还可能导致机组回液、系统可靠性得不到保证。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通过使得即使在极端工况下或者低频范围下依然能够保证足够的排气过热度,提高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压缩机频率,根据频率计算目标排气温度,并根据目标排气温度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获取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根据排气过热度与过热度预设值的对比结果修正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使排气过热度满足过热度要求。
本发明采用压缩机频率计算目标排气温度,可以直观反应系统的运行负荷和状态,且不会受到低温环境的影响,能够保证电子膨胀阀的控制精准度,克服了现有技术中低温环境影响排气温度探头的阻值从而导致检测的温度值不准确的问题,以及温度漂移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排气过热度与过热度预设值的对比结果修正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使得无论压缩机在高频或低频运行时,都能够满足过热度要求,且进一步提高了电子膨胀阀的控制精准度,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排气过热度在上升的过程中,排气过热度低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减小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排气过热度低于第二预设值且大于第一预设值时,维持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排气过热度大于第二预设值时,按照目标排气温度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在排气过热度下降的过程中,排气过热度大于第三预设值,按照目标排气温度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排气过热度低于第三预设值且大于第四预设值时,维持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排气过热度低于第四预设值时,控制减小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第四预设值、第一预设值、第三预设值、第二预设值顺序增大。
根据该技术方案,针对不同的排气过热度,控制改变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能够兼顾满足排气过热度要求以及电子膨胀阀的控制精准度。
本发明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在制冷模式下,获取压缩机频率和室外环境温度,并根据室外环境温度和压缩机频率计算目标排气温度,目标排气温度=A*F+T1+B,式中:
A为系数;
F为压缩机频率;
T1为室外环境温度;
B为常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开利暖通空调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开利暖通空调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264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