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模块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17061.8 | 申请日: | 2022-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597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高延晖;林惜真;林晓展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联兆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00 | 分类号: | B60K1/00;B60K17/16;B60L50/71;B60K15/07;B60L50/72;H01M8/04082;H01M8/04;H01M8/02;H01M8/2465;H01M8/2475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众元信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757 | 代理人: | 刘莹莹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动力 驱动 模块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模块结构,包括底盘,所述底盘的顶部通过螺栓安装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的输出端焊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顶部与差速器的输入端转动连接,所述差速器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有传动轴,该装置结构简单,设计新颖,提供备用能源,便于汽车在紧急状况下使用,增加汽车的实用性,且便于拆装氢气罐,方便对氢气罐进行检修和维护,便于后期更换氢气罐,方便操作,且防止氢气罐晃动,增加氢气罐的稳定性,燃料电池组具有减震和支撑的作用,避免外部剧烈撞击二损坏燃料电池组,起保护作用,且有利于提高散热速度,避免燃料电池温度过高,适合广泛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模块结构。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四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
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在使用时,由于电池容量有限,且充电桩普及不广泛,造成新能源汽车因电量不足,无法行驶,降低新能源汽车的实用性,且电池不具备减震作用,收到外部撞击易发生损坏,且不便于拆装氢气罐,操作复杂,散热效果不佳,易导致燃料电池温度过高。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模块结构,具备提供备用能源,便于汽车在紧急状况下使用,便于拆装氢气罐,方便对氢气罐进行检修和维护,且防止氢气罐晃动,增加氢气罐的稳定性,燃料电池组具有减震和支撑的作用,避免外部剧烈撞击二损坏燃料电池组,起保护作用,且有利于提高散热速度的优点,解决了电池容量有限,且充电桩普及不广泛,造成新能源汽车因电量不足,无法行驶,电池不具备减震作用,收到外部撞击易发生损坏,且不便于拆装氢气罐,操作复杂,散热效果不佳,易导致燃料电池温度过高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具备提供备用能源,便于汽车在紧急状况下使用,便于拆装氢气罐,方便对氢气罐进行检修和维护,且防止氢气罐晃动,增加氢气罐的稳定性,燃料电池组具有减震和支撑的作用,避免外部剧烈撞击二损坏燃料电池组,起保护作用,且有利于提高散热速度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模块结构,包括底盘,所述底盘的顶部通过螺栓安装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的输出端焊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顶部与差速器的输入端转动连接,所述差速器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有传动轴,所述底盘的顶部通过螺栓安装有电池箱,所述电池箱的内部设置有燃料电池组,所述电池箱的顶部左侧通过螺栓安装有压缩机,所述底盘的顶部右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氢气罐。
优选的,所述底盘的顶部通过螺钉安装有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两侧内壁均焊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相互靠近的一侧焊接有反应池,所述反应池的顶部通过螺钉安装有直流电源,所述直流电源的左侧正极连接有阳极板,所述阳极板的外壁套设有第一导气管,所述导气管的顶部套设有第一输气管,所述第一输气管的底部套设有第一增压阀,所述第一增压阀的进气端与第一输气管的排气端连接,所述第一增压阀的排气端与压缩机的进气端连接,所诉直流电源的右侧负极连接有阴极板,所述阴极板的外壁套设有第二导气管,所述第二导气管的顶部套设有第二输气管,所述第二输气管的底部套设有第二增压阀,所述第二增压阀的进气端与第二输气管的排气端连接,所述第二增压阀的排气端与氢气罐的进气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壳体的两侧内壁通过螺钉分别安装有接线柱,所述接线柱相互靠近的一侧设置有电热组丝,所述燃料电池的输出端连接有逆变器,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电动机的输入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联兆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联兆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170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