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沉箱及水下维修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214898.7 | 申请日: | 2022-03-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354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7 |
| 发明(设计)人: | 陈万宏;陈南华;陈顺洪;冯凯;鲁寒坤;庄乐亭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0五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02D23/00 | 分类号: | E02D23/00;E02D23/04;E02D23/06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邹俊 |
| 地址: | 510091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沉箱 水下 维修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水下作业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沉箱及水下维修装置,沉箱包括下部开口的箱体、内框和压紧机构,内框设置于箱体内,且与箱体下部的侧壁围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密封组件,压紧机构设置于密封组件的上方,以向密封组件施加远离箱体的压力。其有益效果在于:内框与开口的侧壁形成的容纳空间,有利于箱体内部和破损部位之间形成密封空间,方便人员作业维修;密封组件在压紧机构的作用下可以贴合于破损部位上,以填充容纳空间与破损部位之间的间隙;通过调节设置在密封组件上方的压紧机构施加的压力大小,本发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调节密封效果,既可以避免密封效果差,也可以避免密封效果过好导致的沉箱移位困难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下作业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沉箱及水下维修装置。
背景技术
蓄水大坝或桥梁路基等临水建筑通常采用水泥浇筑而成,且长时间承受水流的冲刷。为保持其完整,以提供足够的支撑,需定期对这些临水建筑进行维护保养。相关技术多采用筑坝围水法或沉箱法对这些临水建筑进行保养。沉箱法比于筑坝围水法,具有工程量小、省时省力,重复使用性高等优点。沉箱法的操作过程为:需在破损部位上安放沉箱,以将维修部位与水隔开;通过充气或泵抽等方法将围蔽空间内的水排干;人员通过通道进入围蔽空间内进行维修,维修后,人员撤离;将沉箱提起,移动到其它部位进行维修。沉箱法需解决沉箱底部与破损部位之间的密封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相关技术多采用双层密封组件或U型密封组件。双层密封组件适用于维修水平的破损部位。沉箱工作时,双层密封组件的外侧橡胶由外部水压压紧与破损部位贴合,以阻挡水进入沉箱内,内侧橡胶则通过内外侧橡胶的气压差与破损部位贴合,进一步阻挡水进入沉箱内部。U型密封组件适用于维修具有一定坡度的破损部位。当沉箱沉降到位后,加压排干围蔽空间的积水后,向U形密封橡胶围成的密封腔内充气,U形密封橡胶膨胀与破损部贴合,阻挡水进入沉箱与路基围蔽的空间,营造安全干燥的维修空间。
无论是适用于水平路基维修的双层密封组件,还是适用于具有一定坡度的U型密封组件,他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均存在一系列问题。双层密封组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密封效果差,若内外侧橡胶的气压差较小,则密封功能失效;2、若橡胶与底面接触面积小,在遇到较大坑槽或凸出粗石时,即不平整的破损部位时,其密封效果差。U型密封组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若遇到混凝土过流面有深度较大坑槽,加压过程中压力过大使整个密封装置容易脱落,且加压过程中,遇到尖锐物易被刺破;2、若遇到破损部位的平整度高,沉箱上浮时,水无法进入沉箱内部,存在沉箱移位困难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沉箱,以适应各种形状的破损部位,提供良好的密封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沉箱,包括下部开口的箱体、内框和压紧机构;所述内框设置于所述箱体内,且与所述箱体下部的内侧壁围成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密封组件;所述压紧机构设置于所述密封组件的上方,以向所述密封组件施加远离所述箱体的压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形变层和连接层,所述连接层的下表面与所述形变层相接,所述连接层的上表面与所述压紧机构相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形变层和所述连接层均为环形结构,且套设于所述内框的外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形变层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形变层和第二形变层,所述第一形变层为软质橡胶层,所述第二形变层为乳胶层或棉絮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压板和推杆,所述压板与所述连接层的上表面相接,所述推杆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箱体上,且另一端与所述压板相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导向件,所述导向件自所述容纳空间的上表面向下延伸。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向件包括第一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依次贯穿所述压板、所述连接层与所述形变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0五研究院),未经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0五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148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