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圆形水工隧洞底部混凝土衬砌埋管法施工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10947.X | 申请日: | 2022-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074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姚良学;徐志晶;张广辉;陈小明;罗海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E21D1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2 | 代理人: | 石诚 |
地址: | 550081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圆形 水工 隧洞 底部 混凝土 衬砌 埋管法 施工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圆形水工隧洞底部混凝土衬砌埋管法施工工艺,包括有以下步骤:将埋管组件中的输送管安装在隧洞底端的中间位置;将支撑模板安装在隧洞内部,两支撑模板之间安装端头封堵模板;将端头封堵模板上的加固模板加工成“L”型,采用加固模板嵌固的方式固定铜止水带;在橡胶止水带中间凸埂与内侧木模板接触处,将内侧木模板切成45°~60°坡口;在内侧木模板内侧采用内侧模板加固块形成内顶力,内侧木模板外侧则采用竖向及横向植筋和焊接方式对围棱钢管进行固定,围棱钢管与端头封堵模板间采用木板填塞并用木楔加固。本发明的施工工艺,减少止水定位的异形木质拼装模板加固困难、施工难度大,致使定位异形木质拼装模板整体稳定性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圆形水工隧洞底部混凝土衬砌埋管法施工工艺,属于工程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引水建筑物主要由马蹄形、圆形引水隧洞组成,对于圆形或马蹄形类圆形隧洞混凝土衬砌施工,多采用可拆卸式模板(针梁钢模台车)或不可拆卸式模板(永久钢衬)分段浇筑,承压洞段衬砌结构缝采用651型橡胶止水带与止水铜片双层止水设置,平压洞段采用651型橡胶止水带止水。
公开号为CN112096415A的一项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圆形隧洞底部混凝土衬砌埋管法施工工艺,采用高流动、自密实性泵送混凝土,并在隧洞底部埋设钢管装置,通过混凝土泵送挤压式注入混凝土,利用混凝土的高流动性,自下而上挤压注入,混凝土向上翻滚逐渐充满隧洞底部区域,从浇筑区域的底部中间,挤压式注入混凝土,利用混凝土的高流动性和自密实性,可以较好地用于充盈浇筑区域,随着浇筑厚度的增加,底部注入的新鲜混凝土,可以多点有效、持续地从底部上翻扰动已浇筑的上部混凝土,排除混凝土内部存在的空气,并凭借上部混凝土的自重力,更好地发挥混凝土的自密实性,用于有效减少底部经常出现的混凝土质量缺陷。本发明降低了混凝土缺陷处理施工成本,节省施工工期,提升施工单位美誉度和竞争力。
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作业空间狭窄,用于止水定位的异形木质拼装模板加固困难、施工难度大,致使定位异形木质拼装模板整体稳定性差,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胀模、止水偏心变位致使止水渗水或失效;衬砌混凝土过流面反弧段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排气困难或浇筑施工方法不当,导致混凝土反弧段过流面出现严重的蜂窝麻面现象。上述质量缺陷造成施工后期衬砌混凝土质量缺陷处理工程量大,致使衬砌混凝土施工成本大幅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形水工隧洞底部混凝土衬砌埋管法施工工艺。用于解决现有技术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圆形水工隧洞底部混凝土衬砌埋管法施工工艺,包括有以下步骤:
S1:将埋管组件中的输送管安装在隧洞底端的中间位置,且预埋的输送管长度与隧洞衬砌分段长度相同;
S2:将弧形的支撑模板安装在隧洞内部,在相邻两支撑模板之间安装端头封堵模板,并同步将端头封堵模板处的铜止水带和橡胶止水带一同制作;
S3:将端头封堵模板上的加固模板根据铜止水带鼻子高度及宽度加工成“L”型,在铜止水带鼻子凸起部位采用加固模板嵌固的方式固定铜止水带;
S4:对橡胶止水带凸埂两侧内侧木模板事先加工,随后用于现场模板拼装,在内侧木模板加工过程中在橡胶止水带中间凸埂与内侧木模板接触处,将内侧木模板切成45°~60°坡口;
S5:在内侧木模板内侧采用内侧模板加固块形成内顶力,内侧木模板外侧则采用竖向及横向植筋和焊接方式对围棱钢管进行固定,围棱钢管与端头封堵模板间采用木板填塞并用木楔加固。
前述的圆形水工隧洞底部混凝土衬砌埋管法施工工艺中,所述埋管组件包括输送管,输送管进口端与输送泵连接,输送管上沿其轴向开设有一组出料孔,出料孔处的输送管内部通过转杆转动连接有扇叶。
前述的圆形水工隧洞底部混凝土衬砌埋管法施工工艺中,所述出料孔处的输送管内部安装有伸缩杆,伸缩杆的自由端与转杆端部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1094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