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CAD数据程序化批量生成IOT设备模型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99888.0 | 申请日: | 2022-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477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孟帅;王海涛;张焕;王志畅;赵永标;秦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绿城未来数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0 | 分类号: | G06F30/10;G06T17/00;G16Y30/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科融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6 | 代理人: | 吴伟栋 |
地址: | 311100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cad 数据 程序化 批量 生成 iot 设备 模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CAD数据程序化批量生成IOT设备模型的方法,属于数字孪生技术领域。一种基于CAD数据程序化批量生成IOT设备模型的方法,包括文件导入、文件编辑、生成模型、引擎联动和文件保存步骤,可以基于已规划设计的CAD图纸,集成建筑和设备信息模型,可以很好的匹配基于CAD创建的三维场景空间,形成程序化、批量化、动态的、实时IOT设备点位坐标编辑和管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字孪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CAD数据程序化批量生成IOT设备模型的方法。
背景技术
数字孪生的基本思想,即在虚拟空间构建的数字模型与物理实体交互映射,忠实地描述物理实体全生命周期的运行轨迹。
近年来,数字孪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同时,物联网软件平台的出现,可支持将实时操作数据与具体产品的数字信息有效整合,这大大推动了数字孪生体的实现。数字孪生不只是数字场景模型,它还复制了支持IoT的设备或系统的运行动态。
最新的调查显示,有51%的公司使用IoT设备来收集有关其设备健康状况的数据。同时,在所有受访者中,有37%表示IoT设备可帮助他们实现预测性维护,所以一个数字孪生场景中可能将会存在大量的IOT设备,类似智慧城市、未来社区等大型孪生场景,其IOT设备都是成百上千个,目前都是由三维建模人员在虚拟场景中一个个摆放,或者项目实施人员通过设备打点配置工具一个个手动放置。
由于大部分数字孪生场景都是有提供CAD设计图纸,目前都是手动来按照CAD图纸一个个在虚拟场景中放置,这样不能很好的利用现有设计图纸,效率低、重复性劳动、容易出现错误,且无法可视化查看该IOT具体为什么设备。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CAD数据程序化批量生成IOT设备模型的方法,它可以基于已规划设计的CAD图纸,更便利、更准确、程序化、批量化的生成IOT设备模型。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CAD数据程序化批量生成IOT设备模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文件导入,通过文件导入模块将CAD文件和IOT设备3D模型文件导入;
S2、文件编辑,通过文件编辑模块对导入的CAD文件中IOT设备进行分层和再次编辑;
S3、生成模型,根据导入的CAD文件对场景进行2D到3D立体空间模型的生成,根据CAD中IOT设备点位生成3D模型,该模型可以选取IOT模型库的3D模型,也可以自定义上传新的IOT设备模型;
S4、引擎联动,通过引擎联动接口将IOT设备信息以及IOT设备的点位信息传输给引擎,在引擎中渲染和最终打包;
S5、文件保存,通过文件保存模块对IOT设备的点位坐标文件进行保存。
进一步的,CAD文件导入时,将需要进行孪生场景的CAD总平面设计图纸导入,作为数字孪生场景和IOT设备空间元素,主要是获取场景和设备间的相对空间信息,导入后文件将在视图窗口中显示,支持的文件格式有:.dwg、.dxf、.dwt。
进一步的,IOT设备3D模型文件导入时,设备模型的面数不超过1万个三角面;支持贴图文件嵌入导入,贴图的分辨率需要保持在4096*4096像素以内,导入时文件会有归属类型选择,导入后文件将在相对应的IOT模型库窗口中显示,模型文件支持的格式有:.obj、.fbx、.dae。
进一步的,归属类型包括安防类、消防类、人行类、车行类和环境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绿城未来数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绿城未来数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998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圆管生产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音频增强方法和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