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再生短切碳纤维回收装置及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90256.8 | 申请日: | 2022-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585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成焕波;王华锋;郭立军;周金虎;钱正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J19/18 | 分类号: | B01J19/18;B01J19/00;B01F33/83;C08J11/16;C08K7/06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王路 |
地址: | 21116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再生 碳纤维 回收 装置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再生短切碳纤维回收装置及使用方法。本装置主要包括粉碎单元、回收单元、筛选单元及工作台,粉碎单元主要包括一级粗碎装置、二级细碎装置、控制装置、振动装置、动力装置,回收单元主要包括双螺杆机构、输入装置,筛选单元主要包括储存装置和超声波振动筛装置。待回收的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废弃物经粉碎单元粉碎,再经不锈钢管进入回收单元,在双螺杆机构推送下进入筛选单元,筛选后得到再生短切碳纤维。本发明通过采用双螺杆机构为回收单元主体,利用了双螺杆机构内部快速加热、充分混合、推送物料效率高的特点,回收的短切再生碳纤维表面干净无积碳,可直接用于再资源化,反应过程无污染物排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弃物回收再利用领域,主要涉及一种针对再生短切碳纤维回收的装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出色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广泛应用于军工、航空航天、体育用品、汽车工业、能源装备、医疗器械、工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及其结构补强等领域。预计到2025年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废弃物可达20万吨。碳纤维生产是一个高耗能的过程,因此高效回收高性能碳纤维是一个变废为宝的过程,同时极大的节约了能源。中国发明CN201810876371.4所公开的一种回收设备,采用热分解回收方式回收碳纤维,结构简便有效,但耗能大,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环保性差,回收的碳纤维表面存在积碳及其它杂质,回收后的再生碳纤维难以直接利用。中国发明CN201820078586.7所公开的一种回收设备,采用微波辐射的方式回收碳纤维,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回收碳纤维的目的,但微波加热回收碳纤维耗能高,回收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回收的碳纤维表面存在积碳。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再生短切碳纤维回收装置及使用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再生短切碳纤维回收装置,包括:粉碎单元Ⅰ、回收单元Ⅱ、筛选单元Ⅲ,粉碎单元Ⅰ机架设置于工作台上,粉碎单元Ⅰ通过不锈钢管与回收单元Ⅱ连接,回收单元Ⅱ通过不锈钢管与筛选单元Ⅲ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粉碎单元Ⅰ包括待回收的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废弃物Ⅰ、联轴器Ⅰ、电机Ⅰ、轴Ⅰ、底座Ⅰ、出料口Ⅰ、振动装置Ⅰ、高速刀盘Ⅰ、振动片Ⅰ、环形内腔Ⅰ、控制装置Ⅰ、箱体Ⅰ、切削刀盘Ⅰ、圆弧滚轮Ⅰ,联轴器Ⅰ一端和电机Ⅰ连接,联轴器的另一端和轴Ⅰ的一端相连;轴Ⅰ的另一端上安装有高速刀盘Ⅰ,带动高速刀盘Ⅰ高速旋转进行二级细碎;底座Ⅰ焊接于箱体Ⅰ最底部,出料口Ⅰ位于箱体Ⅰ正下方,振动装置Ⅰ通过所述振动片Ⅰ与所述环形外腔Ⅰ相连,工作时快速振动;环形外腔Ⅰ、控制装置Ⅰ控制各个开关启闭,切削刀盘Ⅰ和圆弧滚轮Ⅰ共同组成一级粗碎装置进行一级粗碎。
进一步地,所述一级粗碎后粒径为1cm~5cm,所述二级细碎后粒径为20um~10mm。
进一步地,所述回收单元Ⅱ包括振动装置Ⅱ、第一斜齿轮Ⅱ、第二斜齿轮Ⅱ、轴Ⅱ、电机Ⅱ、第三斜齿轮Ⅱ、流量计Ⅱ、单向阀Ⅱ、软管Ⅱ、氧气装置Ⅱ、底座Ⅱ、石棉保温层Ⅱ、箱体Ⅱ、出料口Ⅱ、螺杆Ⅱ、电热丝Ⅱ、排气孔Ⅱ、控制装置Ⅱ、温度传感器Ⅱ、Cr2O3粉末进料口Ⅱ、废弃物进料口Ⅱ,电机Ⅱ和轴Ⅱ相连,轴Ⅱ通过第二斜齿轮Ⅱ带动第一斜齿轮Ⅱ、第三斜齿轮Ⅱ与其连接的所述螺杆Ⅱ转动,温度传感器Ⅱ位于箱体Ⅱ上方中部,氧气装置Ⅱ通过软管Ⅱ与箱体Ⅱ内腔连通,软管Ⅱ上设置有单向阀Ⅱ和流量计Ⅱ,底座Ⅱ焊接于箱体Ⅱ正下方,石棉保温层Ⅱ紧贴于箱体Ⅱ外表面,出料口Ⅱ位于箱体Ⅱ右侧中部,电热丝Ⅱ置于箱体Ⅱ内壁中,排气孔Ⅱ位于箱体Ⅱ右上方,控制装置Ⅱ控制各开关启闭,Cr2O3粉末进料口Ⅱ位于箱体Ⅱ上方左侧,废弃物进料口Ⅱ位于箱体Ⅱ上方左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程学院,未经南京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902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