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层式电池包冷却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88207.0 | 申请日: | 2022-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997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甘燚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凌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17;H01M10/6556;H01M10/653;H01M10/6567;H01M50/298;H01M50/244;H01M50/271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陈勇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前***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层 电池 冷却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层式电池包冷却结构,包括下箱体、与所述下箱体配合的上盖,所述下箱体底部设有流道,所述下箱体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带有流道的吹胀板、导热硅胶片、电芯模组以及导热胶层,所述下箱体内设有液冷管,所述液冷管的一端与流道贯通,所述液冷管的另一端与下箱体侧板的外侧贯通。本发明为了减小电池包内电芯间的温差及温升,提升电池包内单体及整体的温度均匀性;以及在满足散热要求的基础上结构强度高,布线简单不易磨损短路,绝缘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包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分层式电池包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池包电芯功率密度越来越大,充放电倍率越来越高,以及快充时间越来越短,对电池散热需求也越来越高,常规的液冷模式已无法满足高功率电芯的散热要求。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通用的液冷方式有:(1)利用电芯底部的液冷板,注入低温冷却液,给电芯降温,但这种方式存在底部液冷板受压、管道漏液的风险,同时仅对底部降温,降温速率较慢且温度均匀性较为一般,对冷板流道结构设计要求高;(2)在电芯底部布置液冷板的同时,在电芯极柱上部加设上层液冷板,但是这种液冷结构对绝缘影响较大,且极易短路,同时会遮挡电芯防爆阀,影响电芯热失控,同时采集线、信号线受顶部液冷板影响,布置空间受限,且存在磨损短路的风险;(3)在电芯之间夹液冷板,成为模组的一部分,但是这种方式安装成本较高,且对导热及绝缘要求很高,同时受电芯循环膨胀力的作用,存在挤压的风险。
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8172932B,公开日2019年09月20日,名为“电池包双向冷却装置”,包括正向冷却管外壳、反向冷却管、正向冷却液、反向冷却液、冷凝管和若干电芯,正向冷却管外壳包括下外壳、上外壳、冷却槽和蒸发槽。
现有专利存在的缺点是:(1)在电芯之间夹装冷凝管,对冷板流道设计要求高,受电芯循环膨胀力的作用,存在挤压的风险;(2)易遮蔽电防爆阀,电池包的布线困难,摩擦磨损风险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电池包内电芯降温速率较慢、电芯均温性较低且布线困难易磨损造成短路的问题,提供一种减小电池包内电芯间的温差及温升、且布线简单不易磨损的分层式电池包冷却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分层式电池包冷却结构,包括下箱体、与所述下箱体配合的上盖,所述下箱体底部设有流道,所述下箱体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带有流道的吹胀板、导热硅胶片、电芯模组以及导热胶层,所述下箱体内设有液冷管,所述液冷管的一端与流道贯通,所述液冷管的另一端与下箱体侧板的外侧贯通。所述电芯模组位于所述下箱体和上盖组合形成的中空箱体内,所述电芯模组与下箱体底部之间涂抹导热胶,减小热阻。带有流道的吹胀板构成上层冷却结构,吹胀板顶部无需承重。采用吹胀板具有重量轻,加工简单,成本低的优点。吹胀板与电芯模组之间垫有导热硅胶片,无需涂抹导热胶,便于开盖维修。下箱体底部设有流道构成下层冷却结构,电池包采用两进两出,双独立流道,可根据实际使用环境切换单层制冷、上下双层制冷。在满足高效制冷的前提下,又可满足经济性要求。
作为优选,所述下箱体底部设有凹槽,所述下箱体底部设有焊接板,所述凹槽与焊接板之间形成流道,所述焊接板位于电芯模组下方,所述焊接板和电芯模组之间涂抹导热胶形成导热胶层。下部冷却结构采用压铸铝下箱体,下箱体底部凹槽压铸成型,再通过焊接板进行密封焊接形成流道,将冷板集成到下箱体中,防止冷却液泄漏、管道破损,同时电芯模组安装在压铸铝下箱体上,所述电芯模组放置在焊接板上,无需多个开模,底部承担安装及固定作用强度高,模组扩展性大,承重性能好;可满足振动、冲击等机械性能要求。电芯模组与焊接铝板之间涂抹导热胶,减小热阻。
作为优选,所述上盖内部设有绝缘片,所述绝缘片位于所述上盖下方。上盖为冲压钣金件,内部贴有绝缘片,满足电池整包绝缘性要求,同时防止顶部受外物撞击压迫至吹胀板及电芯模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凌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凌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882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