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早期吞咽功能评估与训练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84836.6 | 申请日: | 2022-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690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芦静;王雪芳;苏春娅;石琳;魏蒙蒙;刘婷;常艳玲;熊华春;王军;董婵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
主分类号: | A61B5/00 | 分类号: | A61B5/00;A61N1/04;A61N1/36;A61F7/12;A61H1/02;A63B23/00 |
代理公司: | 宿州智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5 | 代理人: | 朱海琳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体重 早产儿 早期 吞咽 功能 评估 训练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早期吞咽功能评估与训练装置,包括机体组、电刺激模块、颊肌群训练模块和舌肌群训练模块。本发明通过设有的电刺激模块,结合常规的吞咽障碍训练方式,可以加强对运动神经元的刺激,使中枢神经最大程度的进行自身重组和修复,有利于提高吞咽肌肉运动的协调性,促使相关的运动神经元和病变神经末梢形成新的传导通路,重新建立起运动反射弧,通过设有的颊肌群训练模块和舌肌群训练模块,可以针对患者口腔、舌部等吞咽相关肌肉群进行训练,提高各肌肉群的之间的协调性,且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宜的训练方案,针对性较强,可调节性高,有利于缩短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期,改善恢复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吞咽功能训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早期吞咽功能评估与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吞咽障碍是指饮水呛咳、食物返流、吞咽困难、食物残留口腔等为主要临床表现。WHO已将吞咽障碍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及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时机理论由加拿大学者Cameron于2008年基于临床调研及文献回顾基础上提出,该理论强调患者的护理需求随时间变化,将患病历程分为了五个不同阶段,即疾病诊断期、病情稳定期、出院准备期、调整期及适应期,每个阶段围绕信息(疾病相关支持、延续护理服务)、情感(情绪管理、心理疏导)、工具(康复技能、生活照护)及评价(护理质量的反馈)四方面护理需求展开,但需强调,并非每个患者都会一成不变经历这五个阶段。该理论旨在通过明确患者和照顾者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具体的支持需求变化及照顾时机来界定护理干预的时间段和内容,以缓解疾病诊疗的过渡,有效改善预后。
目前临床对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早期吞咽功能尚无通用的治疗措施以及相关的康复治疗设备,一般采取一对一形式的指导性训练,而常规的早期吞咽功能训练一般于患者住院期间开始,主要的训练方式包括:张口训练、唇锻炼、舌锻炼、发声锻炼和冰刺激等,针对性较差,不能根据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导致恢复期延长,治疗效果欠佳。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早期吞咽功能评估与训练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早期吞咽功能评估与训练装置,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早期吞咽功能评估与训练装置,包括机体组、电刺激模块、颊肌群训练模块和舌肌群训练模块,所述电刺激模块、颊肌群训练模块和舌肌群训练模块均与机体组连接。所述机体组包括底座、支架、座椅和治疗台,所述底座通过支架分别与座椅和治疗台连接,所述支架为伸缩结构。
所述电刺激模块包括吞咽治疗仪、控制器、多通道电极贴,用于患者吞咽功能的电刺激治疗,所述吞咽治疗仪和控制器分别安装于治疗台的下端面和上端面,且吞咽治疗仪分别与控制台和多通道电极贴电性连接。
所述颊肌群训练模块包括下颌托架、伸缩驱动器、连接杆、支撑座、咬肌按摩仪和限位器,用于患者面颊肌肉群的训练,所述连接杆安装于治疗台靠近患者的一端,所述下颌托架与连接杆转动连接,所述伸缩驱动器的两端分别与下颌托架和治疗台转动连接,用于驱动下颌托架围绕与连接杆的交点进行转动,所述支撑座安装于连接杆的外侧,并通过限位器与连接杆连接,所述咬肌按摩仪安装于支撑座的内侧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舌肌群训练模块包括舌压板、舌压板驱动器、旋动座和旋动座驱动器,用于患者舌部肌肉群的训练,所述舌压板和舌压板驱动器均安装于旋动座上端部,所述舌压板驱动器用于驱动舌压板进行开合动作,所述旋动座与治疗台转动连接,所述旋动座驱动器用于驱动旋动座在治疗台上端面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吞咽治疗仪的治疗参数为双向方波,波宽为700ms,固定频率范围在30至80Hz,波幅为0至25mA。
进一步的,所述多通道电极贴为双通道四电极结构,且通道一中的电极A沿正中线置于患者舌骨上方,电极B紧挨电极A下侧,放置于甲状软骨上切迹上方,通道二的电极C和电极D按电极A和电极B的布置形式等距垂直排列,且电极D位于或紧位于甲状软骨上切迹上方水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未经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848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