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预应力管桩施工时管底涌水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82718.1 | 申请日: | 2022-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089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卫紫阳;宋文智;胡清;陈佳俊;郭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50 | 分类号: | E02D5/50;E02D5/58;E02D5/72;E02D27/12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16 | 代理人: | 吴立斐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预应力 施工 时管底涌水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基础桩基的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控制预应力管桩施工时管底涌水的方法;包括快硬硅酸盐水泥(2)、铁丝网片(4)、水泥编织袋(3),铁丝网片(4)与快硬硅酸盐水泥(2)混合,水泥编织袋(3)将铁丝网片(4)、快硬硅酸盐水泥(2)的混合物装载并风口,所述水泥编织袋(3)填塞在混凝土预应力管桩(1)的桩头位置,之后再安装桩尖(5)。发明所提出的施工方法,针对管桩涌水增加了额外的填塞工艺,与传统施工技术相比较该方法施工便捷,且效果显著,有效的阻挡了承压水层中的地下水涌入预制管桩内,规避了施工后期对地下涌水的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础桩基的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控制预应力管桩施工时管底涌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许多建筑物临建于河、海、湖周围,该类特殊施工环境周边建筑物地下基础普遍存在含水量过大,地基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等特性,同时伴随着软土地基容易发生沉陷、塌方、失稳以及开裂和地下涌水等诸多问题,给项目的实施带来巨大的困难。
针对此类由淤泥、冲填土、杂填土等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软弱地基,为了抵消土壤中水对结构产生的上浮力建筑工程多采用混凝土预应力管桩作为建筑承台桩基础,但该类地基基础含水量丰富,当空心管桩施打到承压水层时地下水将通过空心管桩上涌至地基基础面,即使安装桩尖,但收效甚微,仍给后续的施工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目的,针对管桩涌水,提出一种新的施工方法,实现不影响管桩施打的同时,有效控制管内涌水的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控制预应力管桩施工时管底用水的填充料,包括快硬硅酸盐水泥(2)、铁丝网片(4)、水泥编织袋(3),铁丝网片(4)与快硬硅酸盐水泥(2)混合,水泥编织袋(3)将铁丝网片(4)、快硬硅酸盐水泥(2)的混合物装载并风口,所述水泥编织袋(3)填塞在混凝土预应力管桩(1)的桩头位置,之后再安装桩尖(5)。
上述填充料的施工方法包括:
步骤1,准备填充料:
步骤1.1、制备快硬硅酸盐水泥(2)、水泥编织袋(3)、φ2~4mm的铁丝网片(4)、桩尖(5);
步骤2、在混凝土预应力管桩(1)内填充硅酸盐水泥(2);
步骤2.1、将硅酸盐水泥(2)与铁丝网片(4)同时装入水泥编织袋(3)中;
步骤2.2、将步骤2.1所得的水泥编织袋(3)填塞至预应力管桩(1)的端头位置,填充过程中要确保硅酸盐水泥(2)填充严实、防止落,固定牢靠并持续浇水直至硅酸盐水泥(2)达到初凝状态;
步骤3,预应力管桩(1)的端头设置桩尖(5);
步骤3.1、待硅酸盐水泥(2)出现初凝状态后,将桩尖(5)用螺栓连接至预应力管桩(1)的桩头处;
步骤3.2、进行桩基的后续工程施工,桩基施工完成后;管桩内水泥硬度持续上升,从而实现控制地下承压水层管内涌水。
当前,建筑工程地基的基础桩基施工过程中仅通过普通的降水技术来控制地下水,当施工过程中管桩内发生涌水后再采取排水措施,如此既增加了费用,也浪费了工期。而本发明所提出的施工方法,针对管桩涌水增加了额外的填塞工艺,与传统施工技术相比较该方法施工便捷,且效果显著,有效的阻挡了承压水层中的地下水涌入预制管桩内,规避了施工后期对地下涌水的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出施工方法的预应力管桩填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827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