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熟化细尾矿的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80801.5 | 申请日: | 2022-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326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7 |
发明(设计)人: | 李琼根;吴明亮;林武;潘勇;李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绿峰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3B9/06 | 分类号: | B03B9/06 |
代理公司: | 海南汉普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6003 | 代理人: | 刘建芳 |
地址: | 572725 海南省***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熟化 尾矿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熟化细尾矿的处理方法,包括(1)沉降:将熟化细尾矿原料加入230‑280g/t絮凝剂进行沉降处理,得沉降物;所述絮凝剂中含有聚丙烯酰胺、对氨基苯甲酸和聚酰亚胺至少一种;(2)分散:将沉降物进行剪切,得膨胀分散物;(3)聚集:剪切后立即在膨胀分散物中加入160‑200g/t水溶性共聚物进行轮碾,每次轮碾,共轮碾3‑4次,静置,得聚集物;所述水溶性共聚物为木质素和丙烯酰胺共聚反应而得;(4)反应:将聚集物进行搅拌,通入热空气,反应后,进行高压蒸汽反应,冷却,脱水,得浓缩熟化细尾矿。采用本发明的处理方法,可使熟化细尾矿泌水性能优异,1h可达到36%以上,获得的浓缩熟化细尾矿的浓缩浓度达到78.5%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尾矿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熟化细尾矿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尾矿,是开采的矿石因品味低,经过选矿加工后剩下的工业固体废弃物,通常会置于矿上附近的地表尾矿库进行堆存。在堆存的过程中,尾矿中的工艺用水,存在未回收的烃,以及矿石在自然沉降时,形成不同的层,上层主要是水,下层则是自然沉降后的残留烃和矿物,主要是细粒,这一层通常称为熟化细尾矿。
随着开发贫矿资源的技术和速率的提升,磨矿的细粒程度则变得更细,由于尾矿含有大量的黏土矿物,又是一种非牛顿流体,采用持续性的脱水处理较为困难;同时,尾矿的沉降速率较缓慢,不容易形成干滩,加上熟化细尾矿像是类流体的胶状物质,极大地增加了尾矿库的安全隐患。由于熟化细尾矿的堆积体积较大,其固结能力和泌水能力均较差,因此,需要提高熟化细尾矿的泌水能力,并进行高效的脱水和浓缩,达到高浓度排放,对实现尾矿库坝体稳定性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熟化细尾矿的处理方法,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熟化细尾矿的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沉降:在熟化细尾矿原料中加入絮凝剂进行沉降处理,得沉降物;所述絮凝剂中含有聚丙烯酰胺、对氨基苯甲酸和聚酰亚胺,絮凝剂加入量为230-280g/t;
(2)分散:将沉降物进行1500-2700r/min剪切50-60min,剪切能够使熟化细尾矿原料中的沉降物均匀分散,并促进沉降物形成膨胀效应,得膨胀分散物;
(3)聚集:剪切后立即在膨胀分散物中加入水溶性共聚物进行轮碾,每次轮碾15-20min,共轮碾3-4次,静置,轮碾静置后有利于促进膨胀分散物聚集,静置后得聚集物;所述水溶性共聚物为木质素和丙烯酰胺共聚反应而得,水溶性共聚物加入量为160-200g/t;
(4)反应:将聚集物进行搅拌,通入热空气,60-70℃反应4-8h后,进行高压蒸汽反应,1.5-1.8MPa、150-160℃反应1-2h,冷却,脱水,得浓缩的熟化细尾矿。
进一步说明,所述水溶性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为:在木质素中加入80-90℃水浸泡30-50min,加入丙烯酰胺,超声混合,加入引发剂,采用伽马射线辐射引发共聚反应,反应后,加入无水乙醇,搅拌至析出沉淀,过滤,烘干,得水溶性共聚物;酰胺基属于亲水官能团,木质素和丙烯酰胺发生的共聚反应,过氧化二苯甲酰为引发剂,再采用伽马射线辐射进行复合改性,使木质素的羟基更易发生水合效应,可改善共聚物的水合能力,同时,形成的新的化学键和化学结构,使共聚物出现孔隙结构,并提高其表面粗糙度,有利于与颗粒物发生聚集反应。
进一步说明,所述木质素10-13份、丙烯酰胺7-9份、引发剂2-3份和无水乙醇32-38份。
优选地,按重量份计,所述木质素11份、丙烯酰胺8份、引发剂2份和无水乙醇35份。
优选地,所述引发剂为过氧化二苯甲酰。
进一步说明,步骤(1)中,所述絮凝剂的加入量为260g/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绿峰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海南绿峰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808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