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可逆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旋转式蓄热换热器及蓄热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178141.7 | 申请日: | 2022-0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23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 发明(设计)人: | 殷勇高;刘炫麟;戴苏洲;赵兴旺;王驿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8D20/00 | 分类号: | F28D20/00;F28F9/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崇智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7 | 代理人: | 季承 |
| 地址: | 21009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可逆 化学反应 热效应 旋转 蓄热 换热器 方法 | ||
1.一种基于可逆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旋转式蓄热换热器,包括壳体(1)和芯轴(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腔包括蓄热部分(8)和放热部分(9);
所述蓄热部分(8)内通有热流体;所述放热部分(9)内通有冷流体;
所述芯轴(2)可以沿所述芯轴(2)的轴线自转,所述芯体(2)包括内设有反应通道(6);所述反应通道(6)内密封有分解/合成反应过程中具备显著热效应的化学蓄热材料;
当所述芯轴(2)沿所述轴线自转时,所述反应通道(6)在所述蓄热部分(8)发生分解反应,吸收热流体的热量;
所述反应通道(6)在所述放热部分(9)发生合成反应,放出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蓄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应通道(6)周围环布有流体通道(5);所述流体通道(5)两端开口,所述流体通道(5)开口方向与所述壳体(1)内流体流动方向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蓄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5)与所述反应通道(6)外均匀布置适量可增加通道与流体接触面积的外翅片(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蓄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轴(2)轴线处设有轴承(3),所述轴承(3)可在驱动机构作用下,带动所述芯轴(2)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蓄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通道(6)内封装氨基甲酸铵固体或氨基甲酸铵溶液;所述氨基甲酸铵溶液可使用的溶剂载体为有机醇,包括但不限于乙二醇或丙二醇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蓄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部分(8)和放热部分(9)通过分隔板(4)将冷热流体分隔。
7.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旋转式蓄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部分(8)和放热部分(9)沿所述芯轴(2)的轴线呈中心对称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式蓄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部分(8)和所述放热部分(9)沿所述芯轴(2)的轴线,绕所述壳体圆周方向交替分布。
9.一种可逆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旋转式蓄热换热器的蓄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芯轴(2)沿所述芯轴(2)的轴线自转,在所述蓄热部分(8)内的热流体作用下,反应通道(6)内温度升高,所述反应通道(6)内化学蓄热材料分解反应吸收热流体的热量,直至通道内反应充分,储存的热量以生成物的形式存在;
同时,在所述放热部分(9)内冷流体作用下,反应通道(6)内温度降低,所述反应通道(6)内生成物释放热量,合成为所述化学蓄热材料,直至通道内反应充分;循环往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逆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旋转式蓄热换热器的蓄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流体流过流体通道,在翅片(7)的导热作用下反应通道(6)内的温度升高,氨基甲酸铵工质发生分解反应吸收热流体的热量,生成二氧化碳和氨气,直至通道内反应充分,储存的热量以气体生成物的形式存在;
缓慢转动旋转式蓄热换热器,反应通道(6)转入放热部分(9);当冷流体流过流体通道(5)时,在翅片(7)的导热作用下,反应通道(6)中的温度降低;在压力和温度的共同作用下,氨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合成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铵,储存的热量在反应过程中放出。
继续转动旋转式蓄热换热器,反应通道(6)重新进入蓄热区域(8),循环往复,形成完整的蓄热和放热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7814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