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次电池及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55240.3 | 申请日: | 2022-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762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棚桥祐太;三田和隆;塚越贵史;宫崎晋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星能源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7 | 分类号: | H01M10/0587;H01M4/13;H01M50/533;H01M50/538;H01M50/449;H01M50/431;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韩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及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在将折弯电极极耳组的状态的卷绕电极体收容于电池壳体的二次电池中,抑制电极极耳组附近的平坦部处的局部的极间距离的增大。二次电池具备扁平形状的卷绕电极体和收容卷绕电极体的电池壳体。二次电池的卷绕电极体具备正极极耳层叠而成的正极极耳组和负极极耳层叠而成的负极极耳组,正极极耳组和负极极耳组分别被折弯。二次电池的隔膜(30)具有带状的基材层(32)和包含无机颗粒及粘结剂的表面层(34)。正极板(10)和负极板(20)中的至少一方与隔膜(30)的表面层(34)粘接。由此,能够经由隔膜适当地保持正极板与负极板的极间距离,因此,能够抑制电极极耳组附近的局部的极间距离的增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及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等二次电池通常具备:具有一对电极板(正极板和负极板)的电极体;收容该电极体的电池壳体;以及露出到电池壳体的外部的电极端子(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而且,构成电极体的各电极板例如具备作为箔状的金属构件的电极芯体(正极芯体和负极芯体)和形成于该电极芯体的表面的电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层)。
作为该二次电池的电极体的一例,可列举出隔着隔膜将正极板和负极板卷绕而成的卷绕电极体。作为这种卷绕电极体的隔膜,通常可以使用具有由聚乙烯(PE)等树脂材料构成的基材层的多孔的带状膜等。另外,从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的观点出发,有时也使用在基材层的表面形成有耐热层的隔膜。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多孔的树脂层(基材层)和层叠于该树脂层的至少一方的面上的多孔的耐热层的隔膜。而且,该耐热层包含由无机材料构成的填料和粘结剂。具有这种耐热层的隔膜抑制了温度上升时的热收缩,因此,能够防止内部短路的发生,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
另外,有时在上述结构的卷绕电极体的沿着卷绕轴的方向(卷绕轴方向)的两端部形成将电极芯体露出的电极极耳层叠多个而成的电极极耳组。该电极极耳组与电极集电体等导电构件连接。而且,通过将该集电构件与电极端子连接,能够使电池壳体内的卷绕电极体与电池壳体外的电极端子导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124093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作为上述卷绕电极体的形状的一例,可列举出扁平形状。该扁平形状的卷绕电极体通过对隔着隔膜将正极板和负极板卷绕而制作的筒状的卷绕电极体(筒状体)进行冲压成形来制作。在该卷绕电极体形成有外表面弯曲的一对弯曲部和将该一对弯曲部连结的外表面平坦的平坦部。在该扁平形状的卷绕电极体的平坦部,正极板与负极板的距离(极间距离)小,因此,促进了电荷载体在电极之间的移动。
另外,在近年来的二次电池的领域中,提出了在将电极极耳组折弯的状态下将卷绕电极体收容于电池壳体的内部的构造。由此,能够实现电极极耳组的节省空间化,使卷绕电极体的宽度增加至接近电池壳体的内壁的位置。结果,相对于电池壳体的内容量的卷绕电极体的体积增大,因此,能够大大有助于电池性能的提高。但是,在该结构的二次电池中,将电极极耳组折弯时的应力施加于接近电极极耳组的平坦部,从而有可能发生局部的极间距离的增大。若发生该局部的极间距离的增大,则充放电反应可能变得不均匀而发生电荷载体的析出等。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折弯电极极耳组的状态的卷绕电极体收容于电池壳体的二次电池,其中,抑制电极极耳组附近的平坦部处的局部的极间距离的增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在此公开的技术,提供以下结构的二次电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星能源解决方案有限公司,未经泰星能源解决方案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552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