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蛭集中育苗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146412.0 | 申请日: | 2022-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678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0 |
发明(设计)人: | 李中华;张翠丽;惠晴晴;李龙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冠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1/40 | 分类号: | A01K61/40;A01K61/80;A01K61/60;A23K50/80;A23K10/22;A23K10/37;A23K10/30;A23K10/12;A23K10/20;A23K10/24 |
代理公司: | 合肥正则元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0 | 代理人: | 刘汪丹 |
地址: | 2366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蛭 集中 育苗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蛭集中育苗的方法,属于水蛭养殖技术领域,该水蛭集中育苗的方法与传统水蛭育苗方式相比,水蛭幼苗的养殖密度更高,减少了场地的过度占用,并且通过该方法进行养殖,在养殖后续将个体较大和个体较小的水蛭幼苗分开养殖,防止个体较大的水蛭幼苗与个体较小的水蛭幼苗竞争,水蛭幼苗的成活率达到96%以上,便于培育出更多地能够分散到池塘中养殖的成苗;使用的饲料通过纳豆芽孢杆菌粉进行发酵成黏稠物质,增加黏合性,利于水蛭幼苗吸食且不会对水蛭幼苗的健康产生影响;水蛭幼苗的精养池面积较大,水蛭育苗过程中配合使用多功能架能够减少人工操作,有利于减少养殖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蛭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蛭集中育苗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蛭俗称蚂蟥,一般生长在内陆淡水水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炮制后可以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闭经、跌打损伤和清瘀等功效。
在水蛭养殖生产中,人工育苗是提高养殖效益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收集的卵茧一般放置在专用的孵化室内,通过人工控制温度和湿度,创造出良好的孵化环境。水蛭幼苗刚从卵茧中孵出来身体发育还不健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对抗病害的能力较弱,所以需要在池中精养。传统水蛭育苗方式中水蛭幼苗的养殖密度不高,会占用更多的场地,若是加大养殖密度则会降低水蛭的成活率。
为了在高密度育苗时增加水蛭幼苗的成活率,所以提出一种水蛭集中育苗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蛭集中育苗的方法,以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水蛭集中育苗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精养池进行预处理,精养池由水泥堆砌并且设置在塑料薄膜大棚中,大棚顶部覆盖遮阳网;精养池长6-8米,宽4-5米,高1.4米;精养池的预处理方法为:向水中加入其质量0.1%的漂白粉,混合后通入精养池中,使水面距离池底0.8-1m,洗刷池壁后静置24h,将水排净,通风干燥7天;
步骤二:向精养池中安装养殖网箱,养殖网箱的网布目数为90目或100目,养殖网箱的长度和宽度分别比精养池的长度宽度小;在养殖网箱上方设置多功能架后向精养池中通入水,使水面距养殖网箱底部30-40cm,控制水温在20-25℃;精养池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均用90目的网布包覆,防止养殖过程中水蛭幼苗逃跑;精养池底部设置有曝气设备并且在养殖过程中不断向水中增氧;
步骤三:用中央带有凹槽的泡沫板转运水蛭幼苗,将装有水蛭幼苗的泡沫板放置在养殖网箱内的水面上,倾斜泡沫板使水缓慢流入泡沫板中,便于水蛭幼苗适应精养池中的水,当泡沫板内充满水后使其自然漂浮在养殖网箱中,放置8-12h使部分水蛭幼苗自行转移至养殖网箱中,然后将泡沫板中剩余的水蛭幼苗倾倒进养殖网箱中;水蛭幼苗的投放量为每平方1200-1500尾;
步骤四:投放水蛭幼苗后每隔12h打开防逃网并用饲料机投放一次饲料,饲料的投放量为180-200g/m2,第四天开始饲料的投放量为220-250g/m2,第十天投放一次螺蛳,投放量为350-400个/m2,投放前需要将螺蛳外壳敲碎,便于水蛭幼苗吸食并防止水蛭幼苗藏匿于螺蛳壳中;第十五天将水蛭幼苗转移至分选网箱中,挑取出螺蛳壳等杂质,将养殖网箱清洗后重新放入精养池中,然后将分选网箱放入养殖网箱中;在养殖网箱和分选网箱之间的水中放置漂浮的木块,在木块上放置新鲜的血块将个体较小的水蛭引诱出分选网箱,4-5h后将分选网箱中个体较大的水蛭幼苗转移到新的养殖网箱中进行养殖;其中分选网箱的网布目数为7目或8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冠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冠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464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