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木制品生产用碎木压块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44981.1 | 申请日: | 2022-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345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蒋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清领千木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7N1/02 | 分类号: | B27N1/02;B27N3/08;B27G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蓄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44 | 代理人: | 郭朝引 |
地址: | 313218 浙江省湖***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木制品 生产 用碎木压块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木制品生产用碎木压块装置,涉及木制品生产技术领域,包括驱动电机、进料斗、碎木处理箱、出料管、混合轴和转动轴,所述碎木处理箱的顶部中心处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端固定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底端贯穿碎木处理箱的内壁并延伸至碎木处理箱的内壁,所述转动轴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混合轴。本发明通过设置的粉尘吸附棒、防尘盖板、弹性件、活动连接板和清除环,通过粉尘吸附棒能够对碎木原料表面的粉尘进行吸附,同时在防尘盖板与碎木原料碰撞之后,使防尘盖板进行震动,从而使弹性件带动活动连接板以及粉尘吸附棒进行移动,进而能够吸附更多的粉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木制品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木制品生产用碎木压块装置。
背景技术
木材是能够次级生长的植物,如乔木和灌木,所形成的木质化组织,这些植物在初生生长结束后,根茎中的维管形成层开始活动,向外发展出韧皮,向内发展出木材,木材是维管形成层向内的发展出植物组织的统称,包括木质部和薄壁射线,木材对于人类生活起着很大的支持作用,根据木材不同的性质特征,人们将它们用于不同途径,随着家具及其他木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木材的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大。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1、在对碎木原料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往设备内部进行添加碎木原料,由于木制品原料的表面粘附有大量的粉尘,从而导致木制品原料在进行添加的过程中,粉尘容易从木制品原料的表面脱落,从而对周围的空气造成影响;
2、碎木原料在进行加工时,不便于对碎木原料进行加工挤压,导致碎木原料的加工速度较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木制品生产用碎木压块装置,其中一种目的是为了具备再添加碎木原料时,能够避免碎木原料中的灰尘飘散到空气中,解决碎木原料在进行添加的过程中,碎木原料表面的粉尘容易飘散到空气中的问题;其中另一种目的是为了解决不便于对碎木原料进行挤压的问题,以达到能够便于对碎木原料进行挤压的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木制品生产用碎木压块装置,包括驱动电机、进料斗、碎木处理箱、出料管、混合轴和转动轴,所述碎木处理箱的顶部中心处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端固定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底端贯穿碎木处理箱的内壁并延伸至碎木处理箱的内壁,所述转动轴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混合轴,所述碎木处理箱的顶部且位于驱动电机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进料斗,每个所述进料斗的底部均贯穿碎木处理箱的内壁,所述碎木处理箱的底部设置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顶端贯穿碎木处理箱的内壁,所述进料斗的内壁铰接有防尘盖板,所述防尘盖板的底部铰接有回弹条,所述回弹条的另一端与进料斗的内壁铰接。
所述碎木处理箱的内壁且位于转动轴的正下方固定连接有碎木出料板,所述碎木处理箱的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有压块箱,所述压块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导料架,所述导料架的外壁与碎木处理箱的内壁相贴合,所述导料架位于碎木出料板的正下方。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防尘盖板的内壁顶部固定连接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活动连接板,所述活动连接板的外壁与防尘盖板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活动连接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粉尘吸附棒,所述粉尘吸附棒的底部贯穿防尘盖板的底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粉尘吸附棒能够对碎木原料表面的粉尘进行吸附,同时通过防尘盖板在与碎木原料进行接触之后,能够使防尘盖板进行震动,从而使弹性件带动活动连接板以及粉尘吸附棒进行移动,进而能够吸附更多的粉尘。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粉尘吸附棒的外壁套接有清除环,所述清除环的顶部与防尘盖板的底部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清除环能够便于对粉尘吸附棒表面的粉尘进行清理,从而能够使粉尘吸附棒的表面保持清洁,使粉尘吸附棒能够长时间对粉尘进行吸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清领千木业有限公司,未经德清领千木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449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