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MCA阻燃聚酰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44708.9 | 申请日: | 2022-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168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吴长波;周华龙;黄牧;易新;陈飒飒;胡泽宇;金雪峰;王丰;丁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金发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7/02 | 分类号: | C08L77/02;C08L67/00;C08K13/04;C08K5/3492;C08K5/527;C08K7/14;C08K3/34;C08L77/06 |
代理公司: | 广州致信伟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53 | 代理人: | 伍嘉陵 |
地址: | 201714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mca 阻燃 聚酰胺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MCA阻燃聚酰胺复合材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组分:聚酰胺树脂48‑88份;氰尿酸三聚氰胺盐7‑12份;填充物15‑40份;黑点抑制剂0.1‑1份;超支化聚酯0.2‑1份;所述黑点抑制剂选自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基)季戊四醇二磷酸酯或双(2.4‑二叔丁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在MCA阻燃聚酰胺材料体系中添加特定种类的黑点抑制剂和一定量的超支化聚酯,二者协效作用,能够显著降低材料在注塑加工过程中的TVOC,同时对铜害“黑点”抑制作用效果明显,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MCA阻燃聚酰胺材料的模垢问题和“黑点”问题,在电子电器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塑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MCA阻燃聚酰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通过氰尿酸三聚氰胺(MCA)阻燃改性的聚酰胺具有电性能高、成本低、阻燃性能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微型断路器(MCB)产品中。然而,MCA阻燃聚酰胺材料在进行注塑加工时容易分解析出大量小分子物质,导致在模具中形成模垢,在大规模注塑生产过程中,需要经常对模具进行清洗,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成本。另外,MCB产品结构中是存在金属和金属连接结构的,一般是采用焊接方式实现这种连接结构。在进行金属焊接时通常需要采用助焊剂磷铜粉,而在焊接过程中散落在产品表面的磷铜,会导致电子电器产品在后期长期存放和使用过程中壳体表面产生黑点,严重影响外观以及使用性能。
现有技术中主要是通过引入螯合剂对铜进行螯合,避免铜和其他的元素进行反应导致“黑点”产生。例如,中国专利申请CN104629347A通过添加水杨酸衍生物MDA-5、酰肼衍生物Irganox1024或草酸衍生物ST-697等抗铜剂,能够使尼龙材料具有一定的抗铜害效果;中国专利申请CN110358292A采用包含有硫、磷、氮元素的抗铜剂(2-巯基苯并咪唑、亚磷酸三异癸酯、亚磷酸苯二异癸酯、亚磷酸乙基二(2 ,4-二叔丁基-6-甲基苯)酯、亚磷酸二月桂酯、2,2’-草酰二酰胺基-双[乙基-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防止材料表面出现“霉斑”。然而,经研究发现,上述现有技术采用的抗铜剂,对材料“黑点”改善效果有限,且并未解决材料注塑加工产生模垢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模垢、可防止铜害“黑点”的MCA阻燃聚酰胺复合材料。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MCA阻燃聚酰胺复合材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聚酰胺树脂 48-88份;
氰尿酸三聚氰胺盐 7-12份;
填充物 15-40份;
黑点抑制剂 0.1-1份;
超支化聚酯 0.2-1份。
本发明所述黑点抑制剂选自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基)季戊四醇二磷酸酯或双(2.4-二叔丁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所述黑点抑制剂为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基)季戊四醇二磷酸酯。
优选的,本发明的超支化聚酯的数均分子量为2000-6000g/mol、酸值为240-280mgKOH/g。所述酸值的测试方法参照标准GB/T 6743-2008。
本发明所述聚酰胺树脂选自PA66、PA6或PA56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所述氰尿酸三聚氰胺盐中残余三聚氰胺含量小于0.03wt%,残余氰尿酸含量为0.01-0.1%。所述氰尿酸三聚氰胺盐中残余三聚氰胺含量和残余氰尿酸含量的测试标准参照标准HG/T 4341-201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金发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金发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447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