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微波杀伤生物体脉管内体液细胞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41458.3 | 申请日: | 2022-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015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李广宇;蒋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广宇 |
主分类号: | A61B18/18 | 分类号: | A61B18/18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王兵;孙家丰 |
地址: | 310009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使用 微波 杀伤 生物体 脉管 体液 细胞 装置 | ||
使用微波杀伤生物体脉管内体液细胞的装置,包括置入生物体脉管的管状壳体、外部医护人员操控的控制器,管状壳体的双层管壁内设有微波屏蔽层、荧光/辐射强度值检测探头、电子芯片及电池、微波发生器;控制器与电子芯片进行无线通讯,接收并存储电子芯片发出的数据信号,控制并设置电子芯片的参数;荧光/辐射强度值检测探头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电子芯片的输入端,微波发生器的控制端连接电子芯片的输出端;当荧光/辐射强度值检测探头输入的信号强度位于电子芯片内存储的数值范围时,电子芯片向微波发生器发出微波发送指令。本发明能使用微波杀伤生物体脉管内检测到的荧光/辐射强度值在某个设定值范围内的细胞。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特异性识别并使用微波杀伤生物体脉管内体液细胞的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体脉管内体液中的细胞主要包括血管和淋巴管中的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骨髓干细胞、脱落的悬浮组织细胞、癌细胞等,出于种种医学目的,往往需要特异性的杀伤某一类群细胞,如白血病细胞、癌细胞等。其杀伤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直接杀伤和间接杀伤。直接杀伤方式如射频消融术可通过加热高温杀死癌细胞、起搏频率异常的心肌细胞等;CAR-T细胞可靶向杀伤表达特异性表面抗原的白血病细胞;全反式维甲酸可诱导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白血病细胞凋亡;细胞毒性化疗药物如顺铂、环磷酰胺等可干扰细胞DNA的合成进而抑制多种癌细胞生长。间接杀伤方式如人源化PD-L1单克隆抗体可激活T淋巴细胞、上调血液中多种细胞因子浓度,进而促进靶细胞的杀伤;天然植物提取多糖可激活多种免疫细胞,促进多种细胞因子释放,进而杀伤肿瘤细胞等。然而,目前的治疗手段有诸多缺点,如射频消融术仅能够杀伤实体组织细胞,而非脉管内悬浮流动的体液细胞;细胞毒性药物等多为无选择性,不仅杀伤病变细胞,而且同时损伤大量正常组织细胞,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PD-L1单克隆抗体等间接杀伤方式依赖于免疫系统,在严重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抗原呈递细胞功能缺陷等情况时无法发挥作用。
如何特异性识别并杀伤生物体脉管内的特定的体液细胞,尤其是有害细胞,一直是生物医学所追求的目标,现有技术存在诸多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特异性识别并使用微波杀伤生物体脉管内体液细胞的装置。
本发明装置首先检测生物体脉管内体液中细胞的荧光/辐射强度值,进而使用微波杀伤荧光/辐射强度值在某个设定值范围内的细胞。
本发明的特异性识别并使用微波杀伤生物体脉管内体液细胞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置入生物体脉管的管状壳体、外部医护人员操控的控制器,其中管状壳体是具有双层管壁,所述的双层管壁围合成空腔,所述的双层管壁内设有微波屏蔽层、荧光/辐射强度值检测探头、电子芯片及电池、微波发生器;控制器与电子芯片进行无线通讯,接收并存储电子芯片发出的数据信号,控制并设置电子芯片的参数;荧光/辐射强度值检测探头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电子芯片的输入端,微波发生器的控制端连接电子芯片的输出端;荧光/辐射强度值检测探头、微波发生器、电子芯片均连接电池;电子芯片内存储荧光/辐射强度值数值范围,当荧光/辐射强度值检测探头输入的信号强度位于所述的数值范围时,电子芯片向微波发生器发出微波发送指令。
优选地,控制器包括天线、显示屏、按键区。
在治疗过程中,首先将生物体脉管内体液中细胞可使用荧光/辐射等多种方式标记。例如,向生物体脉管内注射人源化MMP-9-FITC单克隆抗体,抗体识别目标细胞后与目标细胞结合,抗体自带荧光。
管状壳体首先采用外科手术方式置于生物体脉管内,或与生物体脉管断端吻合连接,生物体脉管中的体液细胞流经管状壳体,当管状壳体中的荧光/辐射强度值检测探头检测到荧光/辐射强度值在某个设定值范围内时,微波发生器发出微波杀伤体液细胞。本发明结构新颖,可特异性识别并有效杀伤生物体脉管内体液中荧光/辐射强度值在某个设定值范围内的细胞,即目标细胞。
本发明的优点是特异性识别并使用微波杀伤生物体脉管内检测到的荧光/辐射强度值在某个设定值范围内的细胞,能对体液中的目标细胞进行杀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广宇,未经李广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414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超声调制的射频识别装置
- 下一篇:一种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