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预警塔吊安装施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138158.X | 申请日: | 2022-0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390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 发明(设计)人: | 宋亮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江润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27/44 | 分类号: | E02D27/44;E02D27/42;E02D27/12;E02D5/74;E02D33/00;B66C13/16;B66C15/06;B66C23/20;B66C23/28;B66C23/62;B66C23/88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汇和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475 | 代理人: | 薛文玲 |
| 地址: | 310003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预警 塔吊 安装 施工 方法 | ||
1.智能预警塔吊安装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000、施工准备:勘测确定中部塔吊和临边塔吊的平面位置,准备施工所需的材料和设备,率定测试仪器的精度;
S100、柱底支撑桩施工:在中部塔吊部位按“十”字形布设多根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形成柱底支撑桩阵列,并在柱底支撑桩阵列外部的四根柱底支撑桩的顶部预埋内置锚定板和连板测力计;
挖除柱底支撑桩阵列顶部的土体,形成“十”字形的连梁布设槽;
在每个柱底支撑桩的顶端设置桩顶撑板及桩顶套筒,并将桩顶撑板与桩顶套筒垂直焊接连接,在相邻的桩顶套筒之间设置套筒连接筋;
向地基土体内打设抗拔锚筋,并向抗拔锚筋与地基土体的空隙压注锚筋注浆体,在桩顶套筒的下部设置与抗拔锚筋连接的锚固连板;
在最外侧的桩顶套筒的外侧壁上设置监测底板,并在监测底板与监测顶板之间设置变形连接筋,在监测顶板的上表面设置沉降观测点;
S200、桩顶连梁施工:先校正桩顶撑板的空间位置,再使柱底紧固栓与柱底连板连接,然后使柱底紧固栓与桩顶撑板垂直焊接连接;
向连梁布设槽内灌注混凝土形成桩顶连梁,并使桩顶连梁的顶面与柱底连板的上表面平齐;
S300、中部塔吊安装:在桩顶连梁的上部依次安装塔吊撑柱,并在塔吊撑柱的上部安装塔吊横梁和配重横梁,在塔吊撑柱与塔吊横梁之间以及塔吊撑柱与配重横梁之间分别设置塔吊拉索;
在塔吊撑柱与地基土体之间设置塔柱测试筋,使塔柱测试筋通过固定连板与地基土体连接牢固,并在塔柱测试筋上部设置塔柱传感器;
S400、临边塔吊安装:沿附着结构柱的高度均匀间隔设置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和第三支撑架,并通过撑架吊杆和撑架支杆配合分别固定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和第三支撑架;
在第一支撑架上焊接镜像相对的顶升爬带;
在附着结构柱面向顶升爬带方向设置两个爬带监测仪;
在顶升爬带的底端设置爬升撑梁,并在爬升撑梁与标准节撑梁之间设置顶升千斤顶,采用顶升千斤顶顶升标准节撑梁及其上部的顶升塔柱,同步采用爬带监测仪控制顶升爬带的倾斜情况;
S500、塔吊监测体系布设:在塔吊横梁的上表面布设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在配重横梁的上表面布设第三传感器;
在塔吊横梁背离塔吊撑柱端设置第一测距装置;
在塔吊拉索上设置拉索应力计,在塔吊吊索上设置吊索应力计;
在塔吊横梁的端部设置影像监视器;
根据影像监视器监控确定塔吊吊钩及吊装货物的位置;
根据第一测距装置测试相邻塔吊横梁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预警塔吊安装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00中,同步采用爬带监测仪控制顶升爬带的倾斜情况的具体步骤为:
当顶升爬带的两个爬带监测仪中任何一个的位移变化值大于阈值时,立刻降低顶升千斤顶的顶升压力,同步通过顶升补强栓将标准节撑梁与爬升撑梁连接牢固,并采用爬升支撑块将标准节撑梁与顶升爬带连接牢固;
在附着结构柱面向顶升塔柱侧设置第二测距装置,依据第二测距装置的距离测试值评价顶升塔柱的倾斜情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预警塔吊安装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00中,塔吊监测体系运行步骤为:
当相邻塔吊横梁净距离小于阈值时,发出预警;
当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的竖向位置差超过允许值时发出吊装预警;
当第三传感器位置超过安装标高阈值时,发出塔吊稳定性预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江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江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3815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冷硬带钢复合矫直机
- 下一篇:一种软膜显示屏、显示器及显示屏制造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