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配电系统和电动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30191.8 | 申请日: | 2022-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372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杨鸿林;江吉兵;汤杰;徐宇虹;徐博豪;詹科;冯炎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8/18 | 分类号: | B60L58/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侯军洋 |
地址: | 448000 湖北省荆***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配电 系统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配电系统和电动汽车。该电动汽车配电系统包括第一充放电接口、第二充放电接口、第一电池组、第二电池组、电池组电压控制模块、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本方案通过电池组电压控制模块控制第一电池组和第二电池组的组合状态,实现控制第一电池组和第二电池组的输出或输入电压大小,由此实现电动汽车配电系统对不同充电电压的充电兼容性,对不同供电电压的供电兼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池配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配电系统和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和能源等方面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得到较大的提升,因此电动车的充电速度也需要进行提升。
现有技术中,电动汽车的大功率快速充电需要利用高电压和大电流充电,从而使电动汽车短时间内充满电。目前市面上的电动车的电池平台主要是400-500V的电压平台,在充电电压恒定的时候,由于很难提升其电芯的充电倍率,使得400-500V的电动车的电池平台在提升充电效率存在瓶颈。然而,针对上述问题,研发出800-1000V的电压平台,可以通过提升充电电压,实现提升充电效率。但是目前市面上能够进行800-1000V的充电桩数量较少,并且提高了电动车的电池电压平台对汽车架构影响较大,需要电动汽车的三电系统也要与800-1000V的电压相匹配。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汽车配电系统和电动汽车,以实现电动汽车配电系统对不同充电电压的充电兼容性,对不同供电电压的供电兼容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配电系统,其包括第一充放电接口、第二充放电接口、第一电池组、第二电池组、电池组电压控制模块、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
第一电池组的正极与第二开关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的第二端与电池组电压控制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一充放电接口的正极连接,第一电池组的负极与电池组电压控制模块的第二端连接,电池组电压控制模块的第三端与第二电池组的负极、第一开关的第一端以及第四开关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关的第二端与第一充放电接口的负极连接,第四开关的第二端与第二充放电接口的负极连接,电池组电压控制模块的第四端与电池组电压控制模块的第五端、第二电池组的正极以及第三开关的第一端连接,第三开关的第二端与第二充放电接口的正极连接;
电池组电压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第一电池组和第二电池组的输出或输入电压大小。
可选地,电池组电压控制模块包括第一并联控制开关和第二并联控制开关;
第一并联控制开关的第一端作为电池组电压控制模块的第二端,第一并联控制开关的第二端作为电池组电压控制模块的第三端,第二并联控制开关的第一端作为电池组电压控制模块的第一端,第二并联控制开关的第二端作为电池组电压控制模块的第五端。
可选地,电池组电压控制模块还包括串联控制开关;
串联控制开关的第一端与第一并联控制开关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电池组电压控制模块的第二端,串联控制开关的第二端作为电池组电压控制模块的第四端。
可选地,电动汽车配电系统还包括第一预充模块;
第一预充模块的第一端与第一电池组的正极、第二开关的第一端连接,第一预充模块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关的第二端、电池组电压控制模块的第一端以及第一充放电接口的正极连接;
第一预充模块用于限制第一电池组和/或第二电池组所输出的电流。
可选地,第一预充模块包括第一预充控制单元和第一限流单元;
第一预充控制单元的第一端作为第一预充模块的第一端,第一预充控制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限流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第一限流单元的第二端作为第一预充模块的第二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未经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3019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