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放射性气溶胶监测仪及监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29600.2 | 申请日: | 2022-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598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张敏超;黄世勇;简明;付勋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成都中核海川核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22 | 分类号: | G01N1/22;G01N1/24;G01N33/00;G01T1/167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梁田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放射性 气溶胶 监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放射性气溶胶监测仪及监测方法,涉及辐射监测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采样模块包括走纸装置、采样滤纸、进气管道、出气管道以及传动装置;进气管道、出气管道分布在采样滤纸两侧,且进气管道、出气管道的端口对齐设置;传动装置的输出轴与进气管道固定连接;测量模块包括探测件和信号处理电路;探测件布置在采样滤纸的表面侧,且探测件的信号输出端与信号处理电路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传动装置、走纸装置的信号输入端连接,信号处理电路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本发明实现采样时采样气体全部通过采样滤纸过滤,且采样气体不外泄对采样腔室及腔室内的部件造成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辐射监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便携式放射性气溶胶监测仪及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先进核国家研发了各种类型的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装置和仪器,这类仪器主要用于核设施厂房、放射性工作场所和环境监测。目前,环境气载放射性物质的监测一般采用现场大体积取样,然后送实验室测量的方法。这种方法费工费时,不能及时发现核设施的异常泄露和事故释放,常常失去控制环境污染扩散的最佳时期,同时对于一些户外场景实现对环境的监测也极为不便。因此,设计一套适用于中低水平放射性监测的便携式气溶胶连续监测仪势在必行,它也是环境监测仪器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及时发现核设施,特别是核电站等的异常泄露及事故释放,控制环境污染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的各种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装置采样气回路没有完全封闭,不能保证采样气体全部由进气口进入,通过滤纸后,再由出气口排除,由于气回路的不封闭,可能导致带有放射性气溶胶的气体进入测量腔室,造成未使用的滤纸、探测器以及整个腔室被污染,影响后续测量的准确性。
因此,如何研究设计一种可持续性准确测量的便携式放射性气溶胶监测仪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放射性气溶胶监测仪及监测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便携式放射性气溶胶监测仪,包括采样模块、测量模块以及控制模块,所述采样模块包括走纸装置、采样滤纸、进气管道、出气管道以及传动装置,采样滤纸与走纸装置连接;进气管道、出气管道分布在采样滤纸两侧,且进气管道、出气管道的端口对齐设置;传动装置的输出轴与进气管道固定连接;
测量模块包括探测件和信号处理电路;探测件布置在采样滤纸的表面侧,且探测件的信号输出端与信号处理电路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传动装置、走纸装置的信号输入端连接,信号处理电路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道由依次连接的第一硬质管、伸缩管、第二硬质管组成,传动装置的输出轴与第一硬质管或第二硬质管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出气管道设有与控制模块连接的真空泵。
进一步的,所述出气管道设有与控制模块连接的流量计。
进一步的,所述探测件包括第一探测器、第二探测器,第一探测器、第二探测器对称分布在采样滤纸的两表面侧。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设有液晶显示屏。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设有微型打印机。
进一步的,还包括机箱和电源管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采样模块、测量模块以及控制模块均集成安装在机箱,电源管理模块向采样模块、测量模块以及控制模块供电;进气管道的进气口、出气管道的出气口分布在机箱外侧。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便携式放射性气溶胶监测方法,该监测方法应用于如第一方面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放射性气溶胶监测仪,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成都中核海川核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成都中核海川核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296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