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C50高强度树脂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210119375.4 | 申请日: | 2022-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805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30 |
发明(设计)人: | 马瑜琦;马海群;李二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c50 强度 树脂 混凝土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本申请涉及高强混凝土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C50高强度树脂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一种C50高强度树脂混凝土,主要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水泥220‑250份、矿粉90‑120份、粉煤灰70‑90份、硅灰5‑15份、砂720‑780份、粗骨料950‑1000份、外加剂7‑10份、水165‑180份、复合树脂100‑120份、固化剂8‑15份;所述复合树脂由液态酚醛树脂与固态酚醛树脂按质量比(15‑26):(7‑10)组成。本申请的C50高强度树脂混凝土可用于建筑、水利、道路桥梁工程,其具有强度高、搅拌容易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高强混凝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C50高强度树脂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混凝土被广泛应用于房建、水利工程、道路施工、桥梁建设等工程。混凝土根据胶凝材料的品种可以划分为水泥混凝土、石膏混凝土、水玻璃混凝土、硅酸盐混凝土、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等等。其中,聚合物混凝土是颗粒型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由有机聚合物(如树脂)、无机胶凝材料和骨料结合而成的混凝土,能够提升混凝土的强度、粘结力、耐化学腐蚀等性能。
申请公告号为CN104261747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高强酚醛树脂混凝土,其原料重量配比如下:酚醛树脂为27-29份;二甲苯为1.5-1.7份;乙酸丁酯为0.7-0.9份;聚氨脂为6.8-7.2份;苯甲醛为1.2-1.4份;丙酮为0.7-0.9份;K2CO3为0.5-0.7份;水泥为7-9份;砂为9-11份;石子为21-23份;二硫化钼为7-9份,平均粒径为5μm;水为11-13份,具有较好的强度和耐磨性。
针对上述的高强酚醛树脂混凝土,发明人认为较多的酚醛树脂加入后,各原料在混合时的粘聚性较差,不易搅拌,混凝土的和易性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提升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搅拌容易度,本申请提供一种C50高强度树脂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C50高强度树脂混凝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C50高强度树脂混凝土,水泥220-250份、矿粉90-120份、粉煤灰70-90份、硅灰5-15份、砂720-780份、粗骨料950-1000份、外加剂7-10份、水165-180份、复合树脂100-120份、固化剂8-15份;所述复合树脂由液态酚醛树脂与固态酚醛树脂按质量比(15-26):(7-10)组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配方量的各原料混合均匀制得凝胶材料,掺入硅灰、粉煤灰以及矿粉等活性物质提升了混凝土的强度,同时复合树脂均匀分散在凝胶材料内固化形成交联网状结构,进一步提升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但随着活性物质的加入,凝胶材料的粘聚力发生变化,流动性下降,此时复合树脂中的液态酚醛树脂和固态酚醛树脂复配使用可以降低凝胶材料中颗粒物体之间的界面张力,提升各颗粒物料之间的滑移、流动性能,大大提升了凝胶材料的和易性,更易于搅拌,提高凝胶材料的均匀性。
优选的,所述液态酚醛树脂为2124酚醛树脂、2127酚醛树脂、2130酚醛树脂中的一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优化和调整液态酚醛树脂的种类,使得复合树脂在胶凝材料内固化过程中产生较小的收缩应力,提升混凝土的抗开裂性能。同时改善凝胶材料中各颗粒原料之间的界面状态,进一步提升胶凝材料的和易性。
优选的,所述液态酚醛树脂由2124酚醛树脂、2127酚醛树脂按质量比(10-18):(3-7)组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试验和调整液态酚醛树脂的组分配比,进一步降低胶凝材料中各颗粒原料之间的界面张力,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搅拌性能。
优选的,所述固态酚醛树脂的平均粒径为100-150μ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整和优化固态酚醛树脂的平均粒径,使得固态酚醛树脂与液态酚醛树脂之间的聚合状态更佳,获得更好的交联状态和搅拌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未经华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193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