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精准定位技术的变电站基建智能安全管控方法、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119336.4 | 申请日: | 2022-0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946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 发明(设计)人: | 韩业强;徐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十域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T17/05 | 分类号: | G06T17/05;G06T17/00;G08B21/02;G06Q50/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0016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精准 定位 技术 变电站 基建 智能 安全 方法 系统 | ||
本申请公开了基于精准定位技术的变电站基建智能安全管控方法、系统,属于电力监控领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三维基础模型和信息数据库形成可视化的三维模型;根据信息数据库中的带电设备在三维模型上划分相应的危险区域,并在危险区域的四周生成第一电子围栏及边界预警区域;获取作业人员的第一位置信息,以及施工器械的第二位置信息;将第一位置信息、第二位置信息映射至三维模型中进行展示;判断第一位置信息、第二位置信息是否处于第一电子围栏或边界预警区域内,若是,则将输出相应的告警信息。本申请利用北斗定位、三维可视化建模和5G通信技术,有效提升变电站基建安全管控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监控领域,尤其是涉及基于精准定位技术的变电站基建智能安全管控方法、系统。
背景技术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能源需求的持续提升,变电站的数量和整体规模增长迅速。
变电站的诸多施工作业需要大量的人员,由于变电站是较为特殊、重要的场所,对施工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有较高要求,随着电网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变电站基建现场安全管控工作存在点多、面广等情况,造成作业人员及施工车辆管控难、安全管控效果差。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安全的管控效果,本申请提供基于精准定位技术的变电站基建智能安全管控方法、系统。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基于精准定位技术的变电站基建智能安全管控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基于精准定位技术的变电站基建智能安全管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设计图纸,在三维中搭建变电站三维基础模型,建立变电站的信息数据库,基于三维基础模型和信息数据库形成可视化的三维模型;
根据信息数据库中的带电设备在三维模型上划分相应的危险区域,并在危险区域的四周生成第一电子围栏及边界预警区域;
获取作业人员的第一位置信息,以及施工器械的第二位置信息;
将第一位置信息、第二位置信息映射至三维模型中进行展示;
判断第一位置信息、第二位置信息是否处于第一电子围栏或边界预警区域内,若是,则将输出相应的告警信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建立变电站的可视化三维模型,并根据带电设备划分危险区域,通过对作业人员和施工器械进行实时定位与捕捉,在作业人员和施工器械进入第一电子围栏或边界预警区域时,向相应的人员发出告警信息,以提醒相应的人员,实现对作业人员和施工器械的安全进行管控,并且在可视化的三维模型对作业人员和施工器械的情况进行展示,提高安全的管控效果。
优选的,所述判断第一位置信息、第二位置信息是否处于第一电子围栏或边界预警区域内,若是,则将输出相应的告警信息之后,还包括:
根据第二位置信息判断施工器械是否处于移动状态,若是,则根据设备编号建立该施工器械的围栏区域,并根据第二位置信息实时更新围栏区域;
判断第一位置信息是否处于围栏区域内,若是,则向该施工器械的操作人员和相应的作业人员发送第一预警信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器械处于移动状态时,在施工器械的四周建立围栏区域,当作业人员进入围栏区域,向该施工器械的操作人员和该作业人员发出第一预警信号,可减少事故发生,进一步提高安全的管控效果。
优选的,所述施工器械包括吊装设备,所述判断第一位置信息、第二位置信息是否处于第一电子围栏或边界预警区域内,若是,则将输出相应的告警信息之后,还包括:
获取吊装物件的原始图像;将原始图像输入神经网络模型中,以得到轮廓图像;
基于轮廓图像建立吊装物件的外部区域;
实时获取吊装物件的吊装高度与吊臂的顶点高度;
根据外部区域、吊装高度和顶点高度建立视域圆锥体,其中,吊臂的顶点作为视域圆锥体的顶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十域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十域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193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