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卧式快频蓄热式高压煤气加热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210117953.0 | 申请日: | 2022-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163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陈家雷;姜泽毅;郭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F27D25/00;C21B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901 | 代理人: | 刘静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卧式 蓄热 高压 煤气 加热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卧式快频蓄热式高压煤气加热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燃烧炉分别与至少两个加热炉相连通;将燃烧炉的烟气通入加热炉,对加热炉内部蜂窝陶瓷蓄热体加热;对加热炉内部通入气体并向外排出;对加热炉内部端口的积碳进行清理,将加热炉内煤气回收、排尽,实现高压煤气和加热炉内剩余煤气的充分利用;采用表面积较大的蜂窝陶瓷蓄热体,蓄热体体积的减少使换向时间大大缩短,所加热的高压煤气温压波动幅度减小;将燃烧炉和加热炉分开,可以保证燃烧炉连续稳定燃烧;定期进行自动清理积碳,从而避免了加热炉积碳后难以处理的问题,使得整个装置在长时间的使用中故障率降低,降低了后期的维护和保养的困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气加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卧式快频蓄热式高压煤气加热工艺。
背景技术
在钢铁、煤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中,经常需要将高压煤气或其他工艺气体加热至一定的高温,以满足一些特定生产工艺的要求。如在钢铁行业,为实现氧气高炉炼铁新工艺,需要将炉顶煤气脱除CO2后加热到900℃以上的高温喷吹到高炉内,喷吹压强高达0.4MPa。现有技术的传统热风炉多用于空气加热,不能用于煤气加热,更不能用于高压煤气的加热,其存在三个难以解决的缺陷:不管是内燃式还是外燃式热风炉,其燃烧室与蓄热室均为一体,炉内管线、阀门密集且复杂,加热高压煤气时会存在泄漏的可能,且密闭空间内燃烧室频繁点火对煤气加热有安全隐患;二是加热煤气会发生析碳反应,高压条件下析碳会加剧,析出的碳会粘结或沉积在装置表面上,降低加热效率,甚至堵塞装置;三是占用空间庞大,热风炉采用的蓄热体为格子砖,与蜂窝体相比比表面积很小,蓄热体体积会较为庞大,换向带来温压波动也较大,为此提出一种卧式快频蓄热式高压煤气加热工艺。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旨在解决或改善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卧式快频蓄热式高压煤气加热工艺。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卧式快频蓄热式高压煤气加热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燃烧炉分别与至少两个加热炉相连通;将所述燃烧炉的烟气通入所述加热炉,对所述加热炉内部蜂窝陶瓷蓄热体加热;对所述加热炉内部通入气体并向外排出;对所述加热炉内部端口的积碳进行清理。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卧式快频蓄热式高压煤气加热工艺,通过加热炉与燃烧炉的配合,实现了高压煤气的加热,同时将加热炉内煤气回收、排尽,实现煤气的充分利用;
采用表面积较大的蜂窝陶瓷蓄热体,换热进一步强化,同等体积的蓄热体蓄热量将成倍增加,因此蓄热体的占地面积会大幅度减小,蓄热体体积的减少使换向时间大大缩短,所加热的煤气温压波动幅度减小;
将燃烧炉和加热炉分开,可以保证燃烧炉连续稳定燃烧,通过两个以上的加热炉使得整个工艺过程能够循环工作;
定期进行自动清理积碳,从而避免了加热炉积碳后难以处理的问题,使得整个装置在长时间的使用中故障率降低,有助于长期的连贯使用,降低了后期的维护和保养的困扰。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将所述燃烧炉的烟气通入所述加热炉的步骤包括:打开高温烟气燃烧入口和低温烟气燃烧出口,关闭所述加热炉的其他端口;将所述燃烧炉的高温烟气从高温烟气燃烧入口通入所述加热炉;所述高温烟气对所述蜂窝陶瓷蓄热体加热后,由低温烟气燃烧出口排出。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燃烧炉的生产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高温废气,现有的使用中多采用直接排放的方法或者是采用简单的热交换进行冷水加热处理,导致整个工艺进程的脱节和断裂,使得各个部分之间没有相互联系和辅助,降低了工艺整体的产出效率,通过将燃烧炉的高温烟气从高温烟气燃烧入口通入加热炉,并对高温烟气对蜂窝陶瓷蓄热体加热,使得燃烧炉原本作为废气排出的热量,本储存在整个工艺流程的加热炉内部,并且能够对工艺后续的实施起到帮助,在避免了能量流失的同时,保证了能量能够重新流回本工艺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179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