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体血管血流导向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01528.2 | 申请日: | 2022-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333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妙;徐斌;赵海坤;王梅琪;张俊峰;谢光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泥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90 | 分类号: | A61F2/90;A61B17/12 |
代理公司: | 广州金鹏律师事务所 44529 | 代理人: | 吴秀荣;吴亦泉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前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体 血管 血流 导向 装置 | ||
本专利公开了一种人体血管血流导向装置,包括:第一编织区域和第二编织区域,所述第一编织区域位于所述第二编织区域的前后两端,所述第一编织区域包括由粗丝编织成的粗丝网格,所述第二编织区域包括了若干粗丝网格且所述粗丝网格由细丝分割成若干细丝网格。
技术领域
本专利涉及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导向装置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CN111134920A公开了一种密网支架,密网区两端均顺序编织有过渡区和端部区,端部区的网格编织密度小于过渡区的网格编织密度,过渡区的网格编织密度小于密网区的网格编织密度。但是该现有技术还存在以下问题:只有一种粗细的编织丝,如果丝径太小,则端部区的支撑力不足不能抵抗血流冲击和血管脉动力而移动位置或者发生不希望的变形,如果丝径太大则密网区的支撑力过大,从而导致内皮过度增生,引起血管被堵的问题。
现有技术CN112386364A公开的混合编织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支架本体为单层结构。支架本体是由至少两根丝体交错编织而成的筒状结构,至少两根丝体的端面积不完全相同。本发明的混合编织支架的支架本体是由至少两根丝体交错编织而成,至少两根丝体的端面积不同。端面积较大的丝体使得支架本体具有良好的支撑力,以与血管紧密贴合,实现良好定位。端面积较小的丝体使得支架本体的网格较小,支架本体安装至血管后,斑块受力更加均匀,不易破碎,即使斑块破碎,支架本体也能有效阻挡斑块的碎片流向血管的下游。但是该现有技术还存在以下问题:其并非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场合,没有起到血流导向作用的密区。
发明内容
本专利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人体血管血流导向装置,包括:第一编织区域和第二编织区域,所述第一编织区域位于所述第二编织区域的前后两端,所述第一编织区域包括由粗丝编织成的粗丝网格,所述第二编织区域包括了若干粗丝网格且所述粗丝网格由细丝分割成若干细丝网格。
如此设计,是基于以下考虑:
1、为了增加支架的贴壁性,避免在载瘤动脉内发生继发性狭窄,整个装置需要有足够的径向支撑力,因此选用粗丝作为基础的编织丝。
2、使用状态下,位于中部的第二编织区域对应匹配动脉瘤瘤颈的位置,该部位需要较大的金属覆盖率以阻挡血流从载瘤动脉流向动脉瘤瘤体内,以降低动脉瘤出血的发生率。因此需要采用小网格来起到较好的血流导向效果。而在采用小网格的情况下,如果小网格完全由粗丝组成,则会发生内皮化困难的问题。因此通过在粗丝组成大网格(粗丝网格)的基础上,用细丝把大网格分割成小网格(细丝网格)。
3、使用状态下,位于两端的第一编织区域对应没有动脉瘤的正常血管位置,正常血管可能会发出分支,因此需要减少第一编织区域对血流流动的阻碍效果,因此采用大网格。
附图说明
图1本专利的人体血管血流导向装置的示意图一
图2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本专利的人体血管血流导向装置的示意图二
图4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本专利的人体血管血流导向装置在动脉瘤治疗中应用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含义:1、第一编织区域;2、第二编织区域;3、粗丝;301、粗丝网格;4、细丝;401、细丝网格;5、显影丝;6、动脉瘤;7、载瘤动脉;8、分支血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泥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泥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015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