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气动力机组低品位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98374.6 | 申请日: | 2022-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219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党为民;谭凌;罗世良;袁学辉;郑艺蓉;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党为民;谭凌 |
主分类号: | F23L7/00 | 分类号: | F23L7/00;F23L15/04;F23L15/00;F23L11/00;F24H9/20;F24H15/208;F24H15/36;F02G5/00;F02C6/18 |
代理公司: | 成都睿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7 | 代理人: | 薛波 |
地址: | 20110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气 动力 机组 品位 余热 回收 利用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气动力机组低品位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包括热风炉,热风炉包括燃烧器和炉膛,燃烧器的进风口连接有利用燃气动力机组辐射热的助燃热风输入部件,炉膛的进风口连接有烟气输入管,烟气输入管与燃气动力机组的排烟口连接。本发明将燃气动力机组多种形式的余热转换成单一形式的热进行回收利用,统一了多种余热形式的利用途径,使得余热利用更加方便,余热利用率更高,更加节能环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然分布式能源及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燃气动力机组低品位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主力设备有燃气动力机组,燃气动力机组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燃气轮机,一种是燃气内燃机。从燃气轮机的能源平衡来看,输出的有效功率一般占燃料燃烧总热量的33%左右,烟气热量占燃料燃烧总热量的50%左右,其余17%左右的能量从散热口以空气辐射的方式流失。从燃气内燃机的能源平衡来看,输出的有效功率一般占燃料燃烧总热量的40%,烟气热量占燃料燃烧总热量的24%左右,发动机散热缸套水带走的热辐射能量为20%左右,其余16%左右的能量从散热口以空气辐射的方式流失。
可见,对于燃气轮机和燃气内燃机,低品位的余热均是烟气和辐射热(其中燃气轮机的辐射热主要是以空气辐射方式散热,燃气内燃机的辐射热主要是以缸套水冷却散热+空气辐射方式散热)两种形式,低品位的余热占比较大,而在实际应用中,两种形式的余热往往是采用不同的利用途径,应用在不同的场合(例如传统方式中,烟气余热一般可用来取暖,缸套水一般可用来作为热泵的驱动热源),余热利用较为麻烦,而且涉及到能源长距离传输损耗等问题,余热的有效利用率也较为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气动力机组低品位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将燃气动力机组多种形式的余热转换成单一形式的热进行回收利用,统一了多种余热形式的利用途径,使得余热利用更加方便,余热利用率更高,更加节能环保。
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燃气动力机组低品位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包括热风炉,热风炉包括燃烧器和炉膛,燃烧器的进风口连接有利用燃气动力机组辐射热的助燃热风输入部件,炉膛的进风口连接有烟气输入管,烟气输入管与燃气动力机组的排烟口连接。
可选地,所述助燃热风输入部件包括助燃热风输入管,助燃热风输入管与燃气动力机组的散热口连接。
可选地,所述助燃热风输入部件包括助燃热风输入管,助燃热风输入管连通外界空气,助燃热风输入管内设有热交换管,热交换管的与燃气动力机组的缸套水出口连接。
可选地,所述助燃热风输入部件包括至少两个助燃热风输入管,其中一个助燃热风输入管与燃气动力机组的散热口连接,另一个助燃热风输入管连通外界空气且内部设有热交换管,热交换管的与燃气动力机组的缸套水出口连接。
可选地,所述热交换管为蛇形盘管。
可选地,连通外界空气的所述助燃热风输入管的入口处设有第一鼓风机。
可选地,所述助燃热风输入管设有多个,所述烟气输入管也设有多个。
可选地,所述燃烧器的进风口还连接有常温空气输入管。
可选地,所述常温空气输入管的入口处设有调节风门。
可选地,所述常温空气输入管的入口处设有第二鼓风机。
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助燃热风输入部件能够利用燃气动力机组辐射热来向燃烧器输入助燃热风,在燃烧器燃烧产生相同温度的热焰的情况下,输入助燃热风与输入相同量的常温助燃风相比,能够减少燃烧器燃料的使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党为民;谭凌,未经党为民;谭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9837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