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流多通道调度输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87083.7 | 申请日: | 2022-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060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7 |
发明(设计)人: | 阮祥伟;潘天成;蒲春雷;王浩;赵宗洋;张绪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9/34 | 分类号: | B21B39/34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11 | 代理人: | 鲁延生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马鞍山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流多 通道 调度 输送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多流多通道调度输送系统,属于连铸坯输送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输送系统主体,所述的输送系统主体由第一辊道、第二辊道、第一推钢机、第二推钢机、第一转辙器、第三辊道、第四辊道、第二转辙器、第三转辙器、第五辊道、第六辊道、第七辊道和第八辊道组成,第一辊道与第二辊道交错设置。本发明能按照工艺要求进行连铸坯料的高效调度,不仅能够将多流连铸坯的任意一流输送至多条轧线中的任一通道,比如热送、直轧通道,还能实现多根连铸坯同时进多个通道,输送系统的各部分动作连贯、顺畅,能够满足多流多通道的工艺输送要求,可广泛应用于棒、线、型材热送和直轧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铸坯输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多流多通道调度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连铸坯热送、直轧输送系统是轧钢生产线上重要的工艺设备,用于炼钢连铸与轧线之间的衔接通道。目前的连铸机出坯通常为多机多流,且对应的轧钢线为2条及以上,即要求连铸机能同时给多条轧线供坯,同时,现有轧制工艺要求尽可能提高直轧、热送程度,节能降耗,提高效益,这给连铸坯输送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为满足炼铸轧产能匹配,在铸轧衔接方案上,必须从工艺设计上优化多条线连铸坯的作业分配、调度,发挥最大的效率,另一方面,还要求既能实现连铸坯直接进轧机轧制(即直轧),也能实现热连铸坯进入加热炉加热(即热送),同时还能满足外运冷连铸坯进入加热炉加热,且各通道在工艺上不能存在钢坯调度的干扰。
发明内容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本发明提供了多流多通道调度输送系统,本发明能按照工艺要求进行连铸坯料的高效调度,不仅能够将多流连铸坯的任意一流输送至多条轧线中的任一通道,比如热送、直轧通道,还能实现多根连铸坯同时进多个通道,输送系统的各部分动作连贯、顺畅,能够满足多流多通道的工艺输送要求,可广泛应用于棒、线、型材热送和直轧工艺。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种多流多通道调度输送系统,包括输送系统主体,所述的输送系统主体由第一辊道、第二辊道、第一推钢机、第二推钢机、第一转辙器、第三辊道、第四辊道、第二转辙器、第三转辙器、第五辊道、第六辊道、第七辊道和第八辊道组成;
所述的第一辊道与第二辊道交错设置,第一辊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推钢机,第二辊道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推钢机,第一辊道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三辊道,第三辊道的输出端并列设置有第五辊道和第七辊道,第五辊道和第七辊道的交汇处设置有第二转辙器;
所述的第二辊道的输出端连接有第四辊道,第四辊道的输出端并列设置有第六辊道和第八辊道,第六辊道和第八辊道的交汇处设置有第三转辙器;
所述的第三辊道、第四辊道均采用倾斜布置,第三辊道与第四辊道之间设置有第一转辙器;
连铸坯由第五辊道输出视为1#通道,连铸坯由第七辊道输出视为2#通道,第二转辙器用于1#与2#通道的选择调度;
连铸坯由第八辊道输出视为3#通道,连铸坯由第六辊道输出视为4#通道,第三转辙器用于3#与4#通道的选择调度;
第一转辙器用于1#、2#通道与3#、4#通道的选择调度;
所述的第一辊道、第二辊道的输入端分别承接1#、2#、3#、4#、5#、6#、7#、8#连铸机;
第一推钢机用于1#~2#流连铸机的连铸坯进入3#、4#通道的选择调度;
第二推钢机用于7#~8#流连铸机的连铸坯进入1#、2#通道的选择调度。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转辙器由第一支座、第一导轮、第一导板、第一液压缸组成,第一液压缸的输出端与第一导板固定连接,第一导板的一侧端部设置有第一支座和第一导轮,第一导板通过第一导轮与第一支座活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870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