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底部流化进风的二次燃烧室及燃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84349.2 | 申请日: | 2022-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946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周赞;陈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雪浪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5/16 | 分类号: | F23G5/16;F23G5/44;F23G5/46;F23J1/06 |
代理公司: | 无锡盛阳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7 | 代理人: | 黄莹;顾吉云 |
地址: | 2141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底部 流化 二次 燃烧室 燃烧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底部流化进风的二次燃烧室,其可以在实现炉渣降温的基础上,有效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本专利技术方案中,在二次燃烧室排放高温灰渣的下部设置一次风入口,一次助燃风自下而上进入到二燃室直段,在进入过程中于二燃室直段排落的高温灰渣进行换热,一方面灰渣被冷却降温后落入底部的带水冷夹套的冷渣器,经进一步冷却后以干燥的状态卸出二燃室,降低灰渣降温产生的水蒸气的含量,进而降低下游烟气处理成本,同时降低冷渣器的运行成本。同时本发明也公开了一种基于底部流化进风的二次燃烧室实现的燃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废熔融和焚烧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底部流化进风的二次燃烧室及燃烧方法。
背景技术
在固废熔融和焚烧处理领域,二次燃烧室是经常会用到的常用设备。二次燃烧室一般用于对未焚烧充分的烟气进行二次燃烧。在二燃室中,基于确保“3T+E”原则的前提下,即足够的烟气温度(1100℃)、足够的停留时间(1100℃时2s)、足够的扰动(二燃室喉口用二次风使气流形成漩流)、足够的过剩氧气,对烟气中的可燃成分和有害物质进行充分焚烧、分解。
现有技术中,二次燃烧室的常见形式,多采用水封出渣,即出渣口接一个带水箱的刮板机,高温渣先落入水箱水淬降温,之后落入底部刮板机,经刮板输送沥干一定水分后转运存储。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这种出渣方式,对炉渣采用水淬降温,冷却效果虽然较好,但因渣与水直接接触,会导致水大量蒸发进入烟气。大量的水蒸气一方面增加了烟气量、提高了下游烟气处理成本,另一方面持续消耗水分、带来水耗成本。此外,水淬渣经刮板机的初步沥干,含水量仍然较高,增加了出渣的总量,提高了渣的处置费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基于水淬降温出渣的方式,导致的系统运行成本增加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底部流化进风的二次燃烧室,其可以在实现炉渣降温的基础上,有效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同时本发明也公开了一种基于底部流化进风的二次燃烧室实现的燃烧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基于底部流化进风的二次燃烧室,其包括:二燃室直段、高温烟气入口,所述二燃室直段上部设置烟气出口,底部设置灰斗;
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次风入口、冷渣器,
所述高温烟气入口设置于所述灰斗的上部;
所述一次风入口设置在灰斗中所述高温烟气入口之下,自下而上将一次助燃风送入所述二燃室直段;
所述冷渣器设置于所述一次风入口的下部。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其还包括二次风入口,所述二次风入口设置于所述灰斗于所述二燃室直段的交接口上部,自下而上进入所述二燃室直段;
所述二燃室直段的顶部设置紧急排放口;
所述冷渣器基于非水淬式冷渣器,所述冷渣器的进渣口连通所述灰斗的出渣口;
所述冷渣器包括:为水冷夹套式冷渣器或滚筒式冷渣器。
一种基于底部流化进风的二次燃烧室实现的燃烧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S1:将一次风的入口设置于二次燃烧室的排渣结构的下部,所述一次风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进入所述二次燃烧室;
S2:将冷渣器设置于所述一次风入口的下部,将所述冷渣器的进渣口连通所述二次燃烧室的排渣结构;
S3:一次风进入过程中与所述二次燃烧室排放的高温灰渣进行热交换后,进入所述二次燃烧室的燃烧段;
S4:所述高温灰渣与一次风进行热交换后进入冷渣器,进行排渣。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将高温烟气入口设置于所述一次风入口的上方,所述二次燃烧室的燃烧段的下方;一次风与高温烟气混合后一起进入二次燃烧室的燃烧段;
将二次风入口设置于所述二次燃烧室的燃烧段的底部,自下而上将二次风送入二次燃烧室的燃烧段;
所述冷渣器使用非水淬式降温方式的冷渣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雪浪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无锡雪浪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843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