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工作点线性化建模的CHP机组变负荷动态过程特性分析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210080334.9 申请日: 2022-01-24
公开(公告)号: CN114488807B 公开(公告)日: 2023-07-28
发明(设计)人: 陈庆;黄悦华;张磊;叶婧;卢天林;张子豪 申请(专利权)人: 三峡大学
主分类号: G05B13/04 分类号: G05B13/04
代理公司: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代理人: 吴思高
地址: 443002 *** 国省代码: 湖北;4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基于 工作 线性化 建模 chp 机组 负荷 动态 过程 特性 分析 方法
【权利要求书】:

1.基于工作点线性化建模的CHP机组变负荷动态过程特性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分析CHP机组动态耦合关系,构建CHP机组非线性动态模型;

步骤2:在纯凝、供热工况下,建立工作点线性化的拉普拉斯变换模型,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控制变量单独作用下CHP机组变负荷能力;

步骤3:利用改进粒子群算法进行多变量协同控制的优化,测试CHP机组变负荷能力的开环特性;

步骤4:通过电热协同-安全自检的控制策略调节控制变量,测试CHP机组调节能力的闭环特性;

所述步骤1中,CHP机组的电功率、热功率与控制阀门的非线性动态耦合关系的微分代数方程数学模型如下:

其中:rm为实际进入磨煤机煤量,VB为机组燃料量,t为控制时域时间变量、τ为制粉过程延迟时间;Tf为制粉惯性时间、rB为锅炉燃烧率;Cb为锅炉蓄热系数,pd为汽包压力,K3为汽轮机增益静态参数,pt为汽轮机主蒸汽压力,VT为汽轮机高压缸进汽调节阀开度,K1为燃料增益静态参数;K2为过热器阻力系数,ε为有效能量指数,(K1rB)ε表示进入锅炉的有效能量;Tt为汽轮机惯性时间,NE为机组发电功率,K4为高中压缸占汽轮机做功比例,K5为低压缸增益静态参数,pz为汽轮机供热抽汽压力,VH为供热抽汽调节蝶阀开度;Ch为机组加热器蓄热系数,K6为热网循环水的有效比热容,qx为机组循环水流量,pz为汽轮机供热抽汽压力,ti为机组循环水回水温度;qH为供热抽汽流量,K7为供热抽汽有效热量折合蒸汽流量系数;p1为汽轮机一级压力;

所述步骤2中,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将式(1)写成增量形式,利用小偏差线性化得到平衡点附近的线性模型:

其中,Δrm为实际进入磨煤机煤量增量,ΔVB为机组燃料量增量,t为控制时域时间变量、τ为制粉过程延迟时间;Tf为制粉惯性时间、ΔrB为锅炉燃烧率增量;Cb为锅炉蓄热系数,Δpd为汽包压力增量,K3为汽轮机增益静态参数,Δpt为汽轮机主蒸汽压力增量,ΔVT为汽轮机高压缸进汽调节阀开度增量,K1为燃料增益静态参数;K2为过热器阻力系数,Tt为汽轮机惯性时间,ΔNE为机组发电功率增量,K4为高中压缸占汽轮机做功比例,K5为低压缸增益静态参数,Δpz为汽轮机供热抽汽压力增量,ΔVH为供热抽汽调节蝶阀开度增量;Ch为机组加热器蓄热系数,K6为热网循环水的有效比热容,Δqx为机组循环水流量增量,ti为机组循环水回水温度;ΔqH为供热抽汽流量增量,K7为供热抽汽有效热量折合蒸汽流量系数;Δp1为汽轮机一级压力增量;

其次,求取系统线性微分方程(2)的拉普拉斯变换,设初始条件为零,对系统线性微分方程(2)取拉普拉斯变换并省去增量符号Δ,得:

其中,s为复频域变量,是复数,rm(s)为实际进入磨煤机煤量复频域变量,VB(s)为机组燃料量复频域变量,τ为制粉过程延迟时间;Tf为制粉惯性时间、rB(s)为锅炉燃烧率复频域变量;Cb为锅炉蓄热系数,pd(s)为汽包压力复频域变量,K3为汽轮机增益静态参数,pt(s)为汽轮机主蒸汽压力复频域变量,VT(s)为汽轮机高压缸进汽调节阀开度复频域变量,K1为燃料增益静态参数;K2为过热器阻力系数,Tt为汽轮机惯性时间,NE(s)为机组发电功率复频域变量,K4为高中压缸占汽轮机做功比例,K5为低压缸增益静态参数,pz(s)为汽轮机供热抽汽压力复频域变量,VH(s)为供热抽汽调节蝶阀开度复频域变量;Ch为机组加热器蓄热系数,K6为热网循环水的有效比热容,qx(s)为机组循环水流量复频域变量,ti为机组循环水回水温度;qH(s)为供热抽汽流量复频域变量,K7为供热抽汽有效热量折合蒸汽流量系数;p1(s)为汽轮机一级压力复频域变量;

然后,对线性模型式(3)进行简化和等效,得到工作点线性化后的描述单元机组热电耦合关系动态特性的数学模型,用传递函数矩阵的形式表示为:

其中,pt(s)为汽轮机主蒸汽压力复频域变量,pz(s)为汽轮机供热抽汽压力复频域变量,NE(s)为机组发电功率复频域变量,VT(s)为汽轮机高压缸进汽调节阀开度复频域变量,VB(s)为机组燃料量复频域变量,VH(s)为供热抽汽调节蝶阀开度复频域变量;G11(s)、G12(s)、G13(s)、G21(s)、G22(s)、G23(s)、G31(s)、G32(s)、G33(s)分别为传递函数矩阵的元素;

热电耦合关系矩阵各元素分别为:

G11(s)=-M2/(1+M1s)               (5);

其中,s为复频域变量;M1、M2分别为元素G11(s)方程式系数;

其中,s为复频域变量,K1为燃料增益静态参数,K3为汽轮机增益静态参数,VT为汽轮机高压缸进汽调节阀开度,τ为制粉过程延迟时间,Tf为制粉惯性时间,M1、M3分别为元素G12(s)方程式系数;

G13(s)=0                  (7);

其中,s为复频域变量,K4为高中压缸占汽轮机做功比例,Cb为锅炉蓄热系数,Ch为机组加热器蓄热系数,M1、M2、M4分别为元素G21(s)方程式系数;

其中,s为复频域变量,K1为燃料增益静态参数,K4为高中压缸占汽轮机做功比例,τ为制粉过程延迟时间,Tf为制粉惯性时间,Ch为机组加热器蓄热系数,M1、M3、M4分别为元素G22(s)方程式系数;

其中,s为复频域变量,Ch为机组加热器蓄热系数,M4、M6分别为元素G23(s)方程式系数;

其中,s为复频域变量,K4为高中压缸占汽轮机做功比例,Cb为锅炉蓄热系数,Tt为汽轮机惯性时间,Ch为机组加热器蓄热系数,M1、M2、M4、M5分别为元素G31(s)方程式系数;

其中,s为复频域变量,K1为燃料增益静态参数,K4为高中压缸占汽轮机做功比例,τ为制粉过程延迟时间,Tf为制粉惯性时间,Tt为汽轮机惯性时间,Ch为机组加热器蓄热系数,M1、M3、M4、M5分别为元素G32(s)方程式系数;

其中,s为复频域变量,K6为热网循环水的有效比热容,qx为机组循环水流量,Tt为汽轮机惯性时间,Ch为机组加热器蓄热系数,M4、M6分别为元素G33(s)方程式系数。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8033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