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面板、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80308.6 | 申请日: | 2022-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647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金蒙;吕磊;杨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10K50/11 | 分类号: | H10K50/11;H10K59/12 |
代理公司: | 深圳紫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70 | 代理人: | 黄舒悦 |
地址: |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面板 显示装置 | ||
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透光区和设于显示透光区之外的主显示区,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的基板、第一电极层、发光层,以及第二电极层,发光层包括设置在显示透光区的多个第一像素和设置在主显示区的多个第二像素,第二电极层在显示透光区中相邻的第一像素之间设置有第一开口,其中,发光层在显示透光区中对应第一开口处的厚度,小于发光层在主显示区的相邻第二像素之间处的厚度。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降低发光层在显示透光区的第二电极层的第一开口处对应的厚度,在保证显示透光区的第一像素正常显示的同时,不仅能提升显示透光区的透光率,而且工艺制程更为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AMOLED(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面板的设计中,如何实现AMOLED面板的全面屏显示和屏下感光,一直以来是一个难题,而最主要的难题在于如何提高感光区的透光率。目前的常用设计是对面板的感光区进行挖孔处理,这种方式面板的透过率虽然会比较高,但是该区域不会发光显示,无法呈现全面屏的显示效果。近年来兴起的另一种方式是降低面板感光区的像素密度来提高面板的穿透率,同时保证该区域的正常发光显示,这种方式可实现全面屏的显示效果。但总体的透过率依然较低,不到18%。因此,如何提高AMOLED面板的透光率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显示面板的感光区在实现发光显示的同时,其透光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透光区和设于所述显示透光区之外的主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基板;
第一电极层,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一侧;
发光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层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透光区的多个第一像素和设置在所述主显示区的多个第二像素;
第二电极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层在所述显示透光区中相邻的所述第一像素之间设置有第一开口;
其中,所述发光层在所述显示透光区中对应所述第一开口处的厚度,小于所述发光层在所述主显示区的相邻所述第二像素之间处的厚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层在所述显示透光区中对应所述第一开口处的厚度,小于所述发光层在所述显示透光区中相邻所述第一像素之间且与第二电极层重叠设置处的厚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
所述发光层在所述显示透光区对应所述第一开口处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至少贯穿所述电子注入层。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层在所述第一开口的边缘处设置有凸起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与相邻所述第一像素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2微米。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对应所述第一像素设置的第一电极块;
所述第一开口与相邻所述第一电极块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2微米。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覆盖所述第二电极层的第一无机层,所述凸起结构的最大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无机层的厚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结构的最大厚度小于1微米。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单位面积内所述第一像素的数量等于单位面积内所述第二像素的数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803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网络神经元智慧电力电缆
- 下一篇:一种电梯安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