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下式现浇连续墙施工方法及其连接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79452.8 | 申请日: | 2022-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116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梁军;陈立宝;杨燕伟;陈昊;刘双美;向琴;徐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军 |
主分类号: | E02D5/18 | 分类号: | E02D5/18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陈仁平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 式现浇 连续 施工 方法 及其 连接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式现浇连续墙施工方法及其连接结构,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受力连续、承载强度更高的地下式现浇连续墙施工方法以及所形成的连接结构。本发明通过设置相应的第一嵌套接头与第二嵌套接头,并采用有效的活动扣接连接结构,实现了不同孔序施工的混凝土墙体连接成一个有效地整体,尤其是实现了不同孔序施工内的不同序的钢桁架之间的有效连接,保证受力在连续墙体内的连续性,以便于力与变形的连续传递,进而能够极大地提高混凝土墙体的整体性能及防渗效果,对保证连续墙体结构的质量和安全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其实际应用效果十分明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式现浇连续墙施工方法及其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采用混凝土进行隐蔽性工程的连续墙体施工建造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意大利,紧接着在意大利Santan Malin大坝防渗工程(深度达40m的截水防渗墙)中得以有效应用。由于施工建造设备研发滞后,这种半人工半机械的开挖开槽工作效率十分低下且存在坍塌掩埋等安全风险,这项技术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壮大,直到1973年法国索列丹斯公司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液压铣槽机,才重新引起工程界对这项技术的重视。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东京湾跨海大桥,川崎人工岛(墙体厚2.8m,周长约339m),墙体深140m。总体来看,西方国家由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建设需要对混凝土墙体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方面包括一系列的成套的技术研发与设备制造。
地下连续墙施工噪音小、震动小,对邻近地基与建筑物结构影响也小。其基本特点是适合于较大规模的机械化施工,因而地下连续墙建造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基础加固与防渗处理等隐蔽性工程之中。由于墙体建造的可控与精准,地下连续墙技术甚至比地基基础灌浆更为可靠有效。
但从施工建造来看,现浇混凝土地下连续墙一般都是利用专门机械在地面开挖槽孔达到预定设计深度,通过现浇浇筑该槽孔内的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然后再将孤立的一段一段的槽孔混凝土连接起来,形成一道所谓“地下连续墙”的整体结构,用于承重、防渗、功能性隔离等工程目的。当前,地下连续墙体的建造施工工艺与开槽设备可谓“日新月异”,但一段一段孤立的槽段形成的混凝土墙体的连接技术却显得无人关注。常规的槽孔连接技术一般是采用接头管法进行槽段连接,如图10中所示为常规的采用接头管法进行槽孔连接施工流程图,其大致的施工方法步骤如下;
第1步:进行一序槽孔的开槽施工,如图10中(a)所示;
第2步:下设一序钢桁架,如图10中(b)所示;
第3步:下设接头管,如图10中(c)所示;
第4步:浇筑一序槽孔内的混凝土,此时接头管起到了浇筑模板的作用,使混凝土在设定的范围内凝结成一序浇筑混凝土墙体,如图10中(d)所示;
第5步:拔出接头管,当浇筑的一序浇筑混凝土墙体达到初凝时,可以适时拔出接头管,一序浇筑混凝土墙体在与一序槽孔之间形成半圆形混凝土凝结面,如图10中(e)所示;
第6步:进行二序槽孔的开槽施工,然后下设二序钢桁架,如图10中(f)所示;
第7步:浇筑二序槽孔内的混凝土,形成二序浇筑混凝土墙体,由一序浇筑混凝土墙体和二序浇筑混凝土墙体共同连接并形成整体的地下连续墙,如图10中(g)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军,未经梁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794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