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新风系统中的电预热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58807.5 | 申请日: | 2022-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966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发明(设计)人: | 杨涛;唐天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路特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7/003 | 分类号: | F24F7/003;F24F7/06;F24F11/64;F24F11/89;F24F13/30;F24H3/04;F24H9/1863;F24H15/204;F24H15/37 |
代理公司: | 天津企兴智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6 | 代理人: | 安孔川 |
地址: | 301712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新风 系统 中的 预热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新风系统中的电预热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预先设定新风需要的预热温度T,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新风入口端处进风的温度T1,计算出温差△T;S2、设定电预热装置的总功率为s KW;S3、使用步骤S1中求得的温差△T除以s,得到TQ,电预热装置设置有多个加热档位,TQ即为一个加热档位需要的电预热功率。本发明有益效果:一种用于新风系统中的电预热控制方法,根据检测实时的温度,计算出温差对应的功率投入数量,进行自动判断,按照计算出的热量,比例定投的原则,不但提高了控制温度的精度,同时延长电预热的使用寿命,由于定投,后段再热负荷可以平滑调节,达到了控制整体温度的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调系统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新风系统中的电预热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常规控制中,厂家一般在电预热后段,安装温度传感器用来检测电预热后温度,通过这个温度控制电加热的投入数量及功率。当检测新风温度低于设定值后,电预热投入运行,在电预热投入运行中,实时温度低于设定温度,电预热加载,实时温度高于设定,电预热减载。因为新风温度传感器距离电预热很近,这样会造成温度波动较大,引起后段再热频率调节。
还有的厂家在新风口,安装三个防冻温度开关,分别设定5℃,0℃,-5℃,根据三个防冻开关的温度信号,进行电预热的投入,这样利于判断新风温度,来控制电预热的的投入数量,因为防冻开关的温度检测是常开或者常闭信号,尤其在临界点,温度后来回波动,导致电预热投入频繁启动,对控制电预热的接触器频繁工作,造成使用寿命缩短,同时电预热投入热量不固定,导致新风处理后温度上下波动,对整体房间温度控制,形成一个干扰源,反而不利用恒温恒湿的精度控制要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用于新风系统中的电预热控制方法,利用检测实时的新风温度,来让电预热固定投入相应的比例工作,完美实现了电预热平稳工作,预热温度稳定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方案公开了一种用于新风系统中的电预热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先设定新风需要的预热温度T,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新风入口端处进风的温度T1,计算出温差△T;
S2、设定电预热装置的总功率为s KW;
S3、使用步骤S1中求得的温差△T除以s,得到TQ,电预热装置设置有多个加热档位,TQ即为一个加热档位需要的电预热功率,电预热功率包括依次增大的TQ1、TQ2、TQ3……TQs,TQ1、TQ2、TQ3……TQs形成多个加热档位区间,分别为TQ1-TQ2、TQ2-TQ3、TQs-1-TQs;
S4、利用步骤S1中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当前的实际温差△T1,将△T1归类到TQ1、TQ2、TQ3……TQs区间内,按照对应的电预热功率进行加热。
进一步的,在步骤S2中,电预热装置包括三组独立的电预热单元,三组独立的电预热单元的加热功率分别为a KW、b KW和c KW,其中a+b+c=S。
进一步的,在步骤S2中,电预热装置包括三组独立的电预热单元,三组独立的电预热单元的加热功率分别为1KW、2KW和4KW,总功率为7KW。
进一步的,在步骤S3、S4中,利用下述公式计算所需的加热功率:
Q=C*M*△T
其中,Q是所需总热量功率,C表示空气密度,M表示空气的比热容,△T温差。
第二方面本方案公开了一种新风系统,包括进风管路,进风管路内设置有新风入口端、温度传感器、电预热装置、表冷器,新风从新风入口端进入,依次通过电预热装置以及表冷器后通过送风管道输入至净化区域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路特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未经路特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588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