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警示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警示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51491.7 | 申请日: | 2022-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017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黄玉松;郭广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三一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45/10 | 分类号: | H05B45/10;G08B7/06;H03M1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吴刚 |
地址: | 200000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警示 设备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警示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警示设备,该警示设备控制方法包括:获取警示设备控制按键的长按触发时长;基于长按触发时长,从多个设置对象中确定目标设置对象,设置对象为警示设备的待设置参数的类别;获取警示设备控制按键的短按触发信号;基于短按触发信号,从目标设置对象对应的多个待设置参数中确定目标设置参数。本发明提供的警示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警示设备,能够实现对警示设备的待设置参数进行一键控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提高防水防尘效果,提高可靠性,实现对待设置参数的精确调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警示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警示设备。
背景技术
以警示灯、警报灯、爆闪灯和报警器为例的警示设备在车辆、作业机械、消防和安防领域应用比较普遍,用户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警示设备上的按键来控制警示设备输出警示信号,能够起到警示作用,警示设备可能有多种功能,可能具有多种待设置参数,在使用时需要对这些待设置参数进行设置。
目前的警示设备,对待设置参数进行设置的方案主要是通过调节旋钮来一对一调整参数,这样的调节模式比较单一,且不能精确地调节,当控制旋钮较多时,制造成本较高,防水防尘效果差,可靠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警示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警示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调节模式比较单一,且不能精确地调节,当控制旋钮较多时,制造成本较高,防水防尘效果差,可靠性较差的缺陷,实现对警示设备的待设置参数进行一键控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提高防水防尘效果,提高可靠性,实现对待设置参数的精确调节。
本发明提供一种警示设备控制方法,该警示设备控制方法包括:获取警示设备控制按键的长按触发时长;基于所述长按触发时长,从多个设置对象中确定目标设置对象,所述设置对象为警示设备的待设置参数的类别;获取所述警示设备控制按键的短按触发信号;基于所述短按触发信号,从所述目标设置对象对应的多个所述待设置参数中确定目标设置参数。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警示设备控制方法,所述基于所述长按触发时长,从多个设置对象中确定目标设置对象,包括:在所述长按触发时长为第一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目标设置对象为工作模式设置;在所述长按触发时长为第二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目标设置对象为警示音量设置;在所述短按触发时长为第三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目标设置对象为亮灭频率设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警示设备控制方法,在所述目标设置对象为所述工作模式设置的情况下,所述基于所述短按触发信号,从所述目标设置对象对应的多个所述待设置参数中确定目标设置参数,包括:随着所述短按触发信号的增加,依次从声光报警模式、声报警模式和光报警模式中确定所述目标设置参数。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警示设备控制方法,在所述目标设置对象为所述警示音量设置的情况下,所述基于所述短按触发信号,从所述目标设置对象对应的多个所述待设置参数中确定目标设置参数,包括:随着所述短按触发信号的增加,依次增大所述警示设备的蜂鸣器的分贝值。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警示设备控制方法,在所述目标设置对象为所述亮灭频率设置的情况下,所述基于所述短按触发信号,从所述目标设置对象对应的多个所述待设置参数中确定目标设置参数,包括:随着所述短按触发信号的增加,依次增大所述警示设备的警示灯的亮灭频率值。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警示设备控制方法,在所述基于所述短按触发信号,从所述目标设置对象对应的多个所述待设置参数中确定目标设置参数之后,还包括:在所述警示设备控制按键被按压时长为第四时长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设置参数进行保存配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警示设备控制方法,在所述基于所述长按触发时长,从多个设置对象中确定目标设置对象之后,还包括:控制所述目标设置对象对应的指示灯点亮;在所述将所述目标设置参数进行保存配置之后,还包括:控制所述目标设置对象对应的指示灯关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三一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三一重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514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CXCR4结合分子
- 下一篇: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