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噁英检测采样装置及检测采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50385.7 | 申请日: | 2022-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863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王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常理检测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14 | 分类号: | G01N1/14;G01N1/24;G01N1/04;G01N1/38;B08B9/08;B08B3/08;B08B3/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创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67 | 代理人: | 林霞 |
地址: | 21300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噁英 检测 采样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二噁英检测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二噁英检测采样装置及检测采样方法,包括多形态取样枪、取样混合机构、和清理机构,所述多形态取样枪的左端设置有取样混合机构,所述多形态取样枪的内部设置有清理机构,所述取样混合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多形态取样枪左端的混合竖筒,所述混合竖筒的内部设置有固体混合机构、气体混合机构和液体混合机构。该二噁英检测采样装置及检测采样方法,在需要对三种不同形态的样本进行同时取样时,可以通过将固体样本、气体样本和液体样本分别放入三种混合机构内对样本进行分类取样,从而可以不用通过更换三种取样枪进行取样,达到扩大取样枪采样范围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噁英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二噁英检测采样装置及检测采样方法。
背景技术
二噁英是一种具有极强的致癌性、生物富集性等危害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燃烧和各种工业生产的副产物;在生物作用下则分解得很缓慢,极易被土壤吸附,极易溶于脂肪,容易在人体内积累,最大的危害是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性,因此需要对这些土壤和脂肪进行专门检测。
目前市场上的二噁英检测采样装置一般是采用由二噁英采样枪来实现,将废气吸附至采样枪中,并在吸附柱中实现吸附,再转移至实验室中经历提取、净化,最后上机检测,但是传统的二噁英采样枪只能对含有二噁英的废气和废液进行采样,不能对土壤中的二噁英同样进行提取。
因此,我们亟需一种二噁英检测采样装置及检测采样方法,用以解决上述中提到的传统二噁英检测采样装置采样局限性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二噁英检测采样装置及检测采样方法,具备增大采样样本种类的优点,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传统采样装置采样局限性大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二噁英检测采样装置及检测采样方法,包括多形态取样枪、取样混合机构、和清理机构,所述多形态取样枪的左端设置有取样混合机构,所述多形态取样枪的内部设置有清理机构;
取样人员通过在取样混合机构将需要取样的样本采集到多形态取样枪的内部,接着在取样完毕后,通过清理机构对取样枪内部的取样混合部位进行便捷清洗。
所述取样混合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多形态取样枪左端的混合竖筒,所述混合竖筒的内部设置有固体混合机构、气体混合机构和液体混合机构;
在需要对三种不同形态的样本进行同时取样时,可以通过将固体样本、气体样本和液体样本分别放入三种混合机构内对样本进行分类取样,从而可以不用通过更换三种取样枪进行取样,达到扩大取样枪采样范围的效果。
所述清理机构包括固定连通于混合竖筒左侧的注液管,和固定连接于混合竖筒内部的清洗管,所述注液管的右侧固定连通有清洗泵。
在取样枪对样本进行取样完毕后,可以通过在注液管左端接入清洗剂和对油脂进行清洗的溶液,接着启动混合电机和振动电机,对清洗液体和附着在混合竖筒内部的残留物进行混合,将残留物通过清洗管流动到废液收集罐的内部,完成对多形态取样枪内部混合机构的清理操作。
优选的,所述多形态取样枪的底部套接有取样收集罐,且所述取样收集罐的右侧固定连通有吸取管,所述吸取管的右侧套接有负压抽气泵,所述多形态取样枪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密封套筒,所述取样收集罐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密封卡,且所述密封卡的外表面与密封套筒的内壁相卡接。
优选的,所述混合竖筒的顶部固定连通有加液管,所述加液管的内部密封连接有电磁阀,所述混合竖筒的内壁开设有取样口。
优选的,所述固体混合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混合竖筒内壁顶部的混合顶筒,所述混合竖筒的内壁顶部固定连接有搅拌混合电机,所述混合竖筒的顶部开设有固体添加口,所述搅拌混合电机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搅拌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常理检测服务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常理检测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503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