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构建流水线的微服务软件发布、升级与横向扩展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036506.2 | 申请日: | 2022-0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85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 发明(设计)人: | 曾锐畦;刘义铭;赵越;田志宏;牛一如;鲁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广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8/65 | 分类号: | G06F8/65;G06F8/41;G06F8/61 |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孙元伟 |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构建 流水线 微服 软件 发布 升级 横向 扩展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构建流水线的微服务软件发布、升级与横向扩展方法,属于微服务软件领域,包括步骤:S1,基于构建流水线进行软件自动化部署;S2,在步骤S1的基础上,基于构建流水线进行软件发布、升级、横向扩展等;本发明能够保证部署流程高效,部署环境的自动运维,以及在不中断服务的情况下进行软件发布、升级和横向扩展,可以满足不同规模的系统,尽量简洁易于实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服务软件领域,更为具体的,涉及基于构建流水线的微服务软件发布、升级与横向扩展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解决大型业务系统中复杂模块设计臃肿和性能低下问题,开始使用微服务架构进行系统设计。在微服务架构中,模块相对独立且围绕单独的业务功能进行构建,单个服务复杂度较低。虽然微服务模块之间耦合度低,便于单个模块的运行与维护,但微服务模块较多,服务之间的通信方式复杂,运维难度较大。大量模块需要部署,同时部署流程也变得复杂,部署后的运行实例也需要监控和管理,人工管理的效率低下,成本过高,费时耗力。
最近几年兴起的容器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微服务快速部署和部署实例维护的问题。最常见的容器化技术是Docker和Kubernetes。Docker是一个开源的应用容器引擎,开发者可以将应用打包到一个镜像中,发布到任何服务器上,可移植性强,部署实例规模小、创建和迁移速度快。Kubernetes是一个容器编排工具,它定义了一组构建块,这些组件提供了用于部署,维护,扩展和修复系统实例的机制。另一方面,软件从开发,代码提交,测试,编译,打包,镜像制作到镜像发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逐步完善的持续构建和持续交付技术打通软件发布流程的各个环节,使得模块化软件能进行快速迭代开发和上线。
目前,虽然软件开发和部署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关技术提供支持,但缺少将开发,代码提交,测试,编译,打包,镜像制作,镜像发布,软件升级以及软件扩展各个环节串联的综合性自动化方案,特别是软件服务不中断自动化升级和软件自动化横向扩展。大多数软件升级都是需要先停掉服务,再手动部署新版本,升级过程效率低,服务不连续。大多数软件横向扩展都是先确定扩展参数,再根据参数手动增加软件运行实例并调整负载均衡配置,扩展过程效率低,容易出错。从对国内外专利检索结果来看,都是解决部署流程中某个或某几个环节涉及的问题,或者只涉及部署后环境的监控问题,没有包含全部环节及后续环境监控的综合方案,同时尚未有不中断服务的自动化升级相关专利。从对国内外论文检索结果来看,虽然软件开发与部署升级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关研究,但缺少包含各环节的综合性方案。综上,全方位的综合性自动化构建方法学术论文较少,且尚未有涉及自动化构建加不停机自动化升级和软件横向扩展的相关发明专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构建流水线的微服务软件发布、升级与横向扩展方法,能够保证部署流程高效,部署环境的自动运维,以及在不中断服务的情况下进行软件自动化升级,以及软件的自动化横向扩展,可以满足不同规模的系统,尽量简洁易于实施。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
基于构建流水线的微服务软件发布、升级与横向扩展方法,包括步骤:
S1,基于构建流水线进行软件部署;
S2,在步骤S1的基础上,基于构建流水线进行软件发布、升级与横向扩展。
进一步地,在步骤S1中,包括步骤:
S11,开发人员在本地开发机开发系统后,提交代码到代码库GitLab;
S12,开发和构建使用的第三方软件库由Nexus进行管理;
S13,使用持续构建工具Jenkins建立构建流水线,使软件的构建以流水线的方式进行;
S14,进行软件发布时,Jenkins从Gitlab拉取代码,拉取方式配置为Gitlab主分支代码合并时自动触发拉取,开始构建流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广州大学,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广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365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