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角新小卷蛾的人工饲养及虫卵收集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210032309.3 申请日: 2022-01-12
公开(公告)号: CN114304073B 公开(公告)日: 2023-07-28
发明(设计)人: 全林发;姚琼;陈炳旭;徐淑;董易之;池艳艳 申请(专利权)人: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K67/033 分类号: A01K67/033
代理公司: 北京睿智保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32 代理人: 周新楣
地址: 510000 ***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三角 新小卷蛾 人工 饲养 虫卵 收集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三角新小卷蛾的人工饲养及虫卵收集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食料获取;2)卵纸处理;3)卵粒孵化;4)接虫及幼虫饲养;5)蛹的培养;6)成蛾饲养。本发明综合考虑了限制三角新小卷蛾虫体存活率的多种因素,针对性的研究出对三角新小卷蛾培养周期特点的饲养方法。所述方法通过综合研究温度、湿度、食料等对三角新小卷蛾虫体存活率的影响,并对该虫产卵介质进行了优选,最后得到一种符合三角新小卷蛾的天然生长环境,培养周期短,成活率高,且能收集到数量较多的卵,获得大量的标准试虫的饲养方法,为三角新小卷蛾的研究加快了步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昆虫饲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角新小卷蛾的人工饲养及虫卵收集方法。

背景技术

三角新小卷蛾(Olthreutes leucaspis Meyrick),又名黄三角黑卷叶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卷蛾科(Tortricidae),小卷叶蛾亚科。广泛分布于我国各荔枝、龙眼产区,是荔枝龙眼嫩梢期的主要害虫。幼虫危害荔枝、龙眼嫩梢、嫩叶及花穗,幼虫吐丝把叶片缀合成叶苞藏匿其中,取食叶片表皮,造成叶片缺刻卷曲,影响光合作用,致使嫩叶提早脱落,严重则嫩梢枯死,对树势和正常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特别在夏、秋梢期危害极为严重,直接影响翌年结果母枝的形成。目前三角新小卷蛾在珠三角地区的发生量已占危害荔枝和龙眼各种卷叶蛾总量的85%以上,成为危害荔枝、龙眼卷叶蛾类的优势种群。由于此虫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现象严重、繁殖速度快、扩散能力强,很容易爆发成灾。而三角新小卷蛾等荔枝卷叶蛾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害虫抗药性加剧,防治难度加大。因此,三角新小卷蛾的生物学特性、害虫抗药性测定、新型农药药效测定及生物防治防效等应用性研究工作亟待进一步开展。

昆虫的室内大规模饲养,为研究提供大量标准虫源,是进行昆虫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同样,对三角新小卷蛾开展有效防控技术研发及相关研究实验,比如该虫对杀虫剂敏感性测定、害虫抗药性测定、生物防治防效评价,以及该虫对光、色、味等因子的趋向行为反应等,均需要大量的活体虫源。然而,目前国内外尚没有关于该虫室内饲养方法的详细报道,加上该卷叶蛾吐丝卷叶特性,难以实现以人工饲料饲养。因此对三角新小卷蛾进行室内饲养技术研究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科学实验研究应用的三角新小卷蛾材料的不足,提供一种三角新小卷蛾室内人工饲养和虫卵收集的方法,所述方法保证了该虫室内饲养的高存活率,收集到数量较多的卵,且饲养虫态较为整齐,可为实验研究提供大量虫态一致的活体虫源。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三角新小卷蛾的人工饲养及虫卵收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食料获取:剪取顶部有嫩芽的荔枝嫩梢,保留8~16片叶,用水清洗干净,阴干后备用;

(2)卵纸处理:用洗耳球吹掉收集三角新小卷蛾卵的卵纸上黏附的鳞片,然后根据卵纸上卵的疏密程度将卵纸剪成小方片,每方片含1~5粒卵,用作卵卡;

(3)卵粒孵化:将卵卡在温度25℃,相对湿度75~85%,光周期为L:D=14:10h的环境下进行孵化;

(4)接虫及幼虫饲养:用脱脂棉蘸水后将2~5枝荔枝嫩梢基部包裹成一小束,放入消毒过的养虫盒内,并将步骤(3)中即将孵化的卵卡(卵粒内出现黑头,如图1A)接到荔枝嫩叶上,任孵化后的三角新小卷蛾幼虫随意取食直至长成老熟幼虫后包叶化蛹;养虫盒置于温度25℃,相对湿度75~85%,光周期L:D=14:10h的环境中饲养;饲养期间根据荔枝叶被取食情况,每1~4天更换新鲜食料一次同时清除异物;

(5)蛹的培养:待老熟幼虫化蛹后,将其从包叶中挑出并区分雌、雄蛹,分别转移至垫有滤纸的大培养皿中以湿棉球保湿培养,直至成虫羽化;

(6)成蛾饲养:将刚羽化的成虫配对后移入到纱网养虫笼中,养虫笼内顶部悬挂硫酸纸供成虫产卵,每日添加5~10%的蜂蜜水并更换硫酸纸,直至成虫死亡。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323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