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激光雷达散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25708.7 | 申请日: | 2022-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844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金铃杰;李超;张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艾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7/481 | 分类号: | G01S7/481;G01S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奥 |
地址: | 264006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激光雷达 散热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激光雷达散热装置,包括外壳、探测装置以及散热结构,外壳内部形成容纳腔;探测装置可转动地设置于容纳腔中,且探测装置与外壳的内端面之间存有间隙;散热结构设置于容纳腔中的间隙处,且散热结构的一端与探测装置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外壳的内端面间隙配合,以将探测装置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外壳。本申请提供的散热装置可实现热量直接从探测装置传导至外壳,减小探测装置和外壳之间的热阻,同时增大散热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器件设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激光雷达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激光雷达的探测装置内部布置有各类电子元器件,针对电子元器件散热的设计通常可以顺利的将热量传导到探测装置本体,虽然探测装置是旋转的,但是为了密封性,激光雷达的外壳是固定的,因此热量从探测装置到外界,需要经过探测器与外壳之间的空气对流,这个环节的热阻偏大,容易导致激光雷达的散热效果较差。
综上所述,如何解决激光雷达散热效果差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激光雷达散热装置,可提高激光雷达的散热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激光雷达散热装置,包括:
外壳,其内部形成容纳腔;
探测装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纳腔中,且所述探测装置与所述外壳的内端面之间存有间隙;
散热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纳腔中的所述间隙处,且所述散热结构的一端与所述探测装置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内端面间隙配合,以将所述探测装置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外壳。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外端面设有一个或多个散热翅片,用于将所述外壳上的热量传递至外界环境。
优选的,所述外壳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探测装置包括电路板和激光发生器,且所述上壳、所述电路板、所述激光发生器和所述下壳顺次设置。
优选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激光发生器之间的第一散热结构,且所述第一散热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路板和所述激光发生器固定连接,以实现所述激光发生器与所述电路板之间的热量传递。
优选的,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电路板与所述上壳之间的第三散热结构,且所述第三散热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上壳的内端面间隙配合,以将所述电路板上的热量传递至所述上壳。
优选的,所述上壳的内端面设有向下凸出的上壳散热结构,所述第三散热结构的上表面设有与所述上壳散热结构相匹配的第一散热凹槽,所述上壳散热结构与所述第一散热凹槽耦合插接,且两者之间存有第二间隙,以实现所述第三散热结构与所述上壳内端面的间隙配合。
优选的,所述第二间隙内填充有第一导热材料,用于将所述第三散热结构上的热量传递至所述上壳散热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一散热凹槽的上端沿外围周向设有用于防止所述第一导热材料溢出的第一挡板结构。
优选的,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激光发生器与所述下壳之间的第五散热结构,且所述第五散热结构的一端与所述激光发生器的底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壳的内端面间隙配合,以将所述激光发生器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所述下壳。
优选的,所述下壳的内端面设有与所述第五散热结构相匹配的第二散热凹槽,所述第五散热结构与所述第二散热凹槽实现耦合插接,且两者之间存有第三间隙,以实现所述第五散热结构与所述下壳内端面的间隙配合。
优选的,所述第三间隙内填充有第二导热材料,用于将所述第五散热结构上的热量传递至所述下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艾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烟台艾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257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