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科属类型野菜的繁育及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22423.8 | 申请日: | 2022-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086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钟晓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2/00 | 分类号: | A01G2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许庆胜 |
地址: | 510275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科属 类型 野菜 繁育 生产 方法 | ||
本申请属于农业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科属类型野菜的繁育及生产方法。本申请的繁育生产方法包括:根据群落最小面积对农田、旱地、边坡、林窗、湿地等地进行翻耕、底肥、疏松、平整,得到承载平台;保持团粒结构及田间持水量;控制土壤自然萌芽的种类、分布、密度、多度、均匀度,以及定根期的覆盖度;对属于广布种、特征种、确限种、标志种、偶见种的多科属野菜进行人工筛选,每亩地确定目的物种,去除有毒植物及非目的物种;根据目的物种的生长特性,确定繁育栽培的措施。本申请的繁育及生产方法,有效解决野菜生产中品种野外搜寻成本高,移植成活率低,种子贮藏、播种、育苗时间耗费大效率低,种类少、难以重复等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农业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科属类型野菜的繁育及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野菜,是指原生地天然生长的直接从野生(天然)植物生长过程中采来用作人类蔬菜(副食)的野生植物可以直接或者烹调的部分,广义上也包括野生食用菌。野菜都是r对策生物物种,r对策生物物种繁殖力非常地强。与栽培蔬菜相比,野生蔬菜含有更加丰富的膳食纤维、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可作为天然绿色健康食品。同时一些种类的野生蔬菜还含有独特的生理活性物质,是中草药和功能性食品开发的重要原料。野生蔬菜多生长于深山野林,荒坡草地。人类早期主要依靠人工采集自然生长的野菜为主。
目前的蔬菜生产技术工厂化、化学化、无土化,现有也有尝试采用农业生产方式生产野菜,其包括野菜的采种、选种、育种、育苗、移栽等农业生产的必须环节。但是,野菜的农业生产存在技术留种困难,品种单一,产量有限的缺陷。若直接进行野菜野外采集,野菜的野外现场识别的定点和定位植株非常少,立即移栽的成活率很低,可见,野菜的野外采集移栽和留种非常困难,难以形成批量供应市场的规模。
综上所述,在野外直接采集,或者野外发现后就地培育和移栽培育,以及野菜的种子、繁殖体收集之后的有性和无性繁殖的现有常规方案存在野外搜寻的成本高,移植的成活率低;种子贮藏、播种、育苗的时间耗费大和效率低;获得的野菜种类少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多科属类型野菜的繁育及生产方法,能有效解决现有的野菜生产方案中存在野外搜寻的成本高,移植的成活率低;种子贮藏、播种、育苗的时间耗费大和效率低;获得的野菜种类少等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科属类型野菜的繁育生产方法,包括:
步骤1、对农耕及非农耕性质的土地进行疏松平整处理,得到平整的天然种子承载平台;所述土地为可接受自然光照的土地;所述疏松平整包括在所述土地的耕作层中除去1毫米以上石头砂砾和杂草,以及设置灌溉排水系统,然后翻耕、施加底肥和翻整土地;其中,所述土地包括农田、旱地、边坡、林窗、荒山荒地、有林地、林下林地和湿地中的一种或多种;
步骤2、对所述天然种子承载平台定时、定量进行灌溉和施肥,直到进入采收阶段,使得所述天然种子承载平台的水含量达到田间持水量;
步骤3、所述天然种子承载平台长出萌芽,控制所述萌芽的定根期的郁闭度为0.3~0.9;
步骤4、对所述天然种子承载平台长出的野菜进行筛选,所述筛选包括确定所述天然种子承载平台长出的野菜的物种;和保留正常生长的广布种野菜、特征种野菜、标志种野菜、确限种野菜、偶见种野菜、珍贵种野菜和新物种野菜;以及除去有毒的植物植株;
步骤5、根据所述野菜的生长特性和野菜种类,确定所述广布种野菜、所述特征种野菜、所述标志种野菜、所述确限种野菜、所述偶见种野菜和所述珍贵种野菜对应的栽培措施及品种繁育方案,按照所述栽培方案进行农业栽培;
步骤6、对进入采收阶段的野菜进行采收和留种。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土地的坡度为0~60度;且所述土地的外周设置驱赶人类和牲口的围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224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