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秦岭羚牛饲料和秦岭羚牛的繁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12071.8 | 申请日: | 2022-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040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0 |
发明(设计)人: | 董贵信;杨汉东;周仕强;胡业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长隆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华南珍稀野生动物物种保护中心 |
主分类号: | A23K50/10 | 分类号: | A23K50/10;A23K10/30;A01K67/02 |
代理公司: |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王秉丽 |
地址: | 511400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秦岭 羚牛 饲料 繁育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秦岭羚牛饲料和秦岭羚牛的繁育方法,以质量份计,所述秦岭羚牛饲料的原料组分包括2.5份‑5.5份榕树叶、11份‑16份象草、1份‑2份干苜蓿草、0.3份‑0.8份苹果、0.3份‑0.8份胡萝卜、0.3份‑0.8份梨、0.5份‑1.5份番薯、0.5份‑1.5份小牛料和1份‑3份杨柳青。本发明将适量的合适种类的草/叶、果蔬和小牛料混合,形成特定的饲料配方,满足秦岭羚牛所需营养,用该饲料配方饲喂繁育期的秦岭羚牛,能够提升秦岭羚牛怀孕率,增加秦岭羚牛群体中怀孕的雌性个体的数量。母牛所产幼仔的成活率也得到了提升。能在场地面积受限的情况下通过较少的饲料量提供足量营养,保证羚牛繁殖期营养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物繁育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秦岭羚牛饲料和秦岭羚牛繁殖方法。
背景技术
秦岭羚牛,学名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属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羊亚科羚牛属羚牛种秦岭羚牛亚种,又称扭角羚、白羊、金毛羚牛、金牛,一般群居生活,雌性每年产一胎,怀孕期8个月,每次产仔一只。
秦岭羚牛是秦岭山脉的特有物种,其分布沿秦岭主脊冷杉林以上,一般生活在150米-3600米的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其食性广泛,食物种类包含100多种植物,因此具有多样化的营养需求,其中部分食物为中草药,能抵御疾病。此外,秦岭羚牛还喜爱舐食岩盐、硝盐或者喝盐水以补充微量元素,因此林中含盐较多的地方常见羚牛的集聚。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采用合适的人工繁育技术促进秦岭羚牛繁衍、确保物种延续是必要的。人工繁育羚牛的过程中,已报道的传统的繁育技术包括:赵建友和孟晓岚在“羚牛在武威饲养繁育观察初报”提到的“夏秋季,将羚牛放在紫花苜蓿草地内,任其自由采食;秋季补饲一定量的苏丹草、鲜玉米秸;冬春季足量供给毛苕子青干草、紫花苜蓿干草、干谷草,每日补饲胡萝卜3kg/ 头、玉米面1kg/头。保证充足、清洁的饮水。根据羚牛舔盐的习性,在固定地点投放土盐供其自由舔食。怀孕雌牛在临产前两周和产后两个月内,每日用500g 小米熬成的稀粥加喂一次。”
CN103598478A公开了采用羚牛精料补充料繁育羚牛,饲喂该精料补充料的羚牛,其生长速度和繁殖率都得到了提高,该羚牛精料补充料,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混合而成:玉米54份-56份、小麦麸13份-15份、棉籽粕7份-9份、大豆粕6.55份-8.95份、菜籽粕6.55份-7份、酒糟蛋白饲料3份-5份、石粉1.55份-1.6份、食盐0.8份-1份、磷酸氢钙0.7份-0.9份、反刍微量元素0.1份、反刍复合多维0.04 份-0.06份、麦饭石1份-1.06份、小苏打0.4份-0.5份。
然而采用传统繁育方法,雌性成年秦岭羚牛的怀孕率较低。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秦岭羚牛饲料,在繁育期用其饲喂繁殖群中的成年秦岭羚牛,能够提升雌性成年秦岭羚牛的怀孕率,有助于秦岭羚牛的繁育。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秦岭羚牛饲料,其特征在于,以质量份计,所述秦岭羚牛饲料的原料组分包括2.5份-5.5份榕树叶、11份-16份象草、1份-2份干苜蓿草、0.3份-0.8份苹果、0.3份-0.8份胡萝卜、0.3份-0.8份梨、0.5份-1.5份番薯、0.5份-1.5份小牛料和1 份-3份精饲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秦岭羚牛饲料的原料组分包括3份-5份榕树叶、 12份-15份象草、1.2份-1.8份干苜蓿草、0.3份-0.8份苹果、0.3份-0.8份胡萝卜、0.3 份-0.8份梨、0.8份-1.2份番薯、0.8份-1.2份小牛料和1.5份-2.5份精饲料。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秦岭羚牛的繁育方法,所述繁育方法包括:在繁育期,采用所述的秦岭羚牛饲料饲喂成年雌性个体或/和成年雄性个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繁育期包括交配期、妊娠期和哺乳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长隆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华南珍稀野生动物物种保护中心,未经广东长隆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华南珍稀野生动物物种保护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120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