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模具铸钢的表面凹陷堆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11312.7 | 申请日: | 2022-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311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姚开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9/16 | 分类号: | B23K9/16;B23K9/00;B23K9/04;B23K9/235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雷绍宁 |
地址: | 201209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模具 铸钢 表面 凹陷 堆焊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模具铸钢的表面凹陷堆焊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画出补焊区域,对补焊区域表面杂质进行清理;采用分块交错法对补焊区域进行焊接;将补焊区域划分成多块阵列排布的焊缝区;从补焊区域中间的焊缝区开始施焊,然后从该中间的焊缝区向其外周边侧的焊缝区交错施焊,直至完成补焊区域内所有焊缝区的施焊。本发明采用分块交错法将补焊区域进行网格式分区,有效降低应力集中;采用合理的焊接顺序对网格式补焊区域堆焊,避免补焊区域部位过热,避免形成马氏体组织,有效改善焊缝组织,保护并且细化焊缝晶粒,无需机加工通过手工即可实现对凹陷的修复,节省制造周期成本,满足模具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模具铸钢生产制造方法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模具铸钢的表面凹陷堆焊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模具是一种高新技术产业,设计制造技术难度大,生产周期长,加工成本高,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尤其是汽车外覆盖件模具,直接关系到汽车外型,因此其地位尤为重要。在应用过程中由于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尺寸控制及冲压回弹会直接影响产品的总装装车问题。一些特殊制件的表面质量如整体侧围的三角窗凹陷,A柱、B柱、C柱的凹陷,油箱口的凹陷等,需要通过焊接对模具高精度表面的问题补偿,往往只有几丝公差量造成凹陷,焊接表面要求无裂纹气孔,抛光后如同镜面,焊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汽车冷冲压冲裁模具整形模具大多为铸态空冷钢材料,7CrSiMnMoV钢、cr12mov等;铸太空冷钢是一种以铸代锻的高碳低合金钢,其含有的锰使钢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具有淬透性高,耐磨性好,通过表面淬火,空冷后即可达到HRC55度以上,现已被汽车广泛应用,但由于含碳量高,如图1所示,根据铸钢化学成分表中算出碳当量CE=C+Si/30(Mn+Cu+Cr)/20+Ni/60+mo/15%≈1.51具有非常大的淬硬倾向,形成高碳马氏体,焊接时热影响区形成马氏体组织,性能硬而脆,导致焊接接头塑性和韧性大大下降,焊接时容易出现热裂纹和冷裂纹,大面积堆焊很容易变形。现有技术中汽车模具铸钢出现表面凹陷需要进行补偿时,大多都通过重新降刻来解决,操作繁琐,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模具铸钢的表面凹陷堆焊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模具凹陷焊接时,模具过热形成马氏体组织,导致焊缝处出现热裂纹和冷裂纹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模具铸钢的表面凹陷堆焊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画出补焊区域,对补焊区域表面杂质进行清理;
S2:采用分块交错法对补焊区域进行焊接:
S21、将补焊区域划分成多块阵列排布的焊缝区;
S22、从补焊区域中间的焊缝区开始施焊,然后从该中间的焊缝区向其外周边侧的焊缝区交错施焊,直至完成补焊区域内所有焊缝区的施焊;
S3:在所述步骤S2中,在完成每一块焊缝区的堆焊时,相邻焊缝区之间留有焊缝基准;
S4:对所述焊缝基准进行单边倒角,清理坡口并对焊缝基准进行施焊;
S5:对所述焊缝区以及所述焊缝基准内的焊缝进行敲击清理焊渣并进行打磨抛光。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22中,对焊缝区施焊前,先对补焊区域的边缘进行初步施焊,形成位于补焊区域外边缘侧的补焊区域边缘焊缝。
优选地,所述补焊区域边缘焊缝的宽度为5mm。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22中,对焊缝区施焊时,靠近补焊区域边缘焊缝处的焊缝区的施焊从补焊区域边缘焊缝处起弧或在补焊区域边缘焊缝处收弧。
优选地,所述步骤S22中,每块所述焊缝区的长和宽均在30mm-40mm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113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