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排缆机构、排缆方法及绞车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02779.5 | 申请日: | 2022-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067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2 |
发明(设计)人: | 张磊;袁国强;高瑞;于晓晨;吕振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杰瑞石油装备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D1/38 | 分类号: | B66D1/38;B66D1/48 |
代理公司: | 深圳智汇远见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81 | 代理人: | 聂磊 |
地址: | 26400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机构 方法 绞车 | ||
本申请涉及排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动排缆机构、排缆方法及绞车。自动排缆机构包括本体、排缆头部总成、液压马达和丝杠,所述液压马达、所述排缆头部总成和所述丝杠均安装在所述本体上,所述液压马达用于通过所述丝杠驱动所述排缆头部总成沿所述本体往复滑动,其中,所述排缆头部总成包括:框架、第一限位阀、第二限位阀、转动支架和拨板。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排缆机构应用于绞车后,缆绳会根据放缆及收缆动作进行随动,当缆绳收放过程中偏移一定角度时会触发自动排缆机构上的第一限位阀或第二限位阀,第一限位阀或第二限位阀会将偏移情况反馈给液压马达,随后液压马达根据偏移情况进行工作模式的自动调整,保证排缆整齐。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排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动排缆机构、一种排缆方法及一种绞车。
背景技术
为保证绞车放缆及收缆过程中排缆整齐,绞车需要安装排缆装置,防止排缆中缆绳出现咬缆、乱缆等现象。目前绞车在收缆及放缆过程中,不能实时进行自动误差调整,当累计的偏差达到一定值时,如缆绳出现偏移等现象,只能依靠手动人为强制干预排缆,自动化程度较低。
目前的排缆装置从功能上可以分为手动排缆及自动排缆,从驱动形式上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分别为纯机械式驱动、电机驱动、液压驱动。纯机械式驱动依靠绞车滚动作为动力源,通过链传动驱动排缆装置,其设计结构比较大,传动平稳性较差,自动化程度也比较低,且传动关系是固定的,一旦需要更换不同直径的钢缆,由于传动比不能调整,只能对一定直径的缆绳进行工作,无法适应不同缆径的缆绳,工作局限性较大。电驱动式通过伺服电机控制丝杠的转动,通过导轮在丝杠上来回移动实现排缆,其缺点是成本较高,且需要对伺服电机的控制进行复杂的编程,设计较为复杂。液压马达驱动和电机驱动类似,通过马达旋转带动丝杠转动,从而实现导轮在丝杠上的往复运动来实现排缆。以上驱动方式,自动排缆效果都不理想,当缆绳在排缆过程中发生偏移,累计偏移误差较大时,无法根据偏移情况实时自动进行误差调整,一般都需要人为干预进行排缆的纠偏调整。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传统排缆机构在排缆过程中缆绳发生偏移,累计偏移误差较大时,无法根据偏移情况实时自动进行误差调整。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自动排缆机构、一种排缆方法及一种绞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自动排缆机构,其包括本体、排缆头部总成、液压马达和丝杠,所述液压马达、所述排缆头部总成和所述丝杠均安装在所述本体上,所述液压马达用于通过所述丝杠驱动所述排缆头部总成沿所述本体往复滑动,其中,所述排缆头部总成包括:
框架,与所述本体滑动配合且与所述丝杠螺纹配合;
第一限位阀和第二限位阀,设置于所述框架上且分别与所述液压马达相配合,所述第一限位阀被触发后控制所述液压马达正向旋转,所述第二限位阀被触发后控制所述液压马达反向旋转;
转动支架,与所述框架转动配合;
拨板,固定在所述转动支架上且位于第一限位阀和第二限位阀之间,在所述转动支架相对于所述框架转动的过程中,所述拨板可触发所述第一限位阀或所述第二限位阀。
可选地,所述本体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支架、导向杆和第二支架,所述液压马达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排缆头部总成滑动设置在所述导向杆上,所述丝杠与所述导向杆平行设置。
可选地,所述框架上设置有上挡架和下挡架,所述转动支架包括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通过上旋转轴与所述上挡架转动连接,所述下支撑板通过下旋转轴与所述下挡架转动连接,所述拨板设置在所述下支撑板上。
可选地,所述排缆头部总成还包括平行设置第一限位辊和第二限位辊,所述第一限位辊和所述第二限位辊均转动设置在所述转动支架上,所述第一限位辊和所述第二限位辊之间形成缆绳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杰瑞石油装备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烟台杰瑞石油装备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027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