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磁式玻璃打孔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02518.3 | 申请日: | 2022-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113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兴;蒋涛涛;祝传林;吴延广;郭太银;蔡俊;郑雯雯;王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蚌埠凯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D1/14 | 分类号: | B28D1/14;B28D7/00 |
代理公司: | 合肥正则元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0 | 代理人: | 韩立峰 |
地址: | 233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式 玻璃 打孔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电磁式玻璃打孔装置,属于玻璃打孔器技术领域,包括外壳主体,所述外壳主体包括固定座和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与固定座插接,且连接处设有紧固件。打破传统气缸控制模式,通过电磁线圈控制吸合衔铁和集磁环的吸合与分离,从而控制伸缩杆的伸缩,使钻头的使用更加灵敏,通过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对吸合衔铁进行限位,方便吸合衔铁的复位和对吸合衔铁的移动产生一定的压力,保证吸合衔铁的使用的稳定,同时采用电磁方式进行控制,更加便于钻头的控制,精准度更高。通过调节导杆的移动与直线编码器配合,对钻头的钻深进行时刻监控,实现行程可以调节,距离可读,通过电动机与电磁推动体配合,精度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玻璃打孔器技术领域,涉及电磁式玻璃打孔装置。
背景技术
玻璃原片生产后需要对玻璃进行深加工,目前国内对其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其中玻璃打孔一直是一个难题,很多自动化线上对打孔装置的可控性、灵敏性要求也随之提高。打孔器作为在生产中的重要部件,不但要求其能承担打孔的基本功能,而且对其可控性与灵敏性也有很高的要求。目前最高效的是使用激光打孔,但是其对孔的圆度和表面光洁度无法保证,为满足一些精度要求高的孔位,在激光打孔后企业不得不多配置其他装置,降低了玻璃打孔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电磁式玻璃打孔装置,具有通断更加快捷,可控性更高,灵活性更好,使用寿命更长,可以满足用户超高水平自动化的要求的特点。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电磁式玻璃打孔装置,包括外壳主体,所述外壳主体包括固定座和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与固定座插接,且连接处设有紧固件,所述安装块与固定座之间形成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的内部设有电磁控制机构,所述电磁控制机构包括吸合衔铁,所述吸合衔铁在第二空腔内部活动,所述安装块的内壁上对称开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位于第二空腔两侧,所述第一空腔内活动连接有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朝向第二空腔的一侧安装有集磁环,所述吸合衔铁的内部设有调节机构,所述固定座异于第二空腔的一侧开设有第三空腔,所述调节机构的一端延伸至第三空腔内。所述吸合衔铁为T型结构,所述吸合衔铁朝向集磁环的一侧对称粘合有缓冲垫。所述固定座异于第二空腔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控制模块。所述电磁线圈上固定连接有线圈导线,所述线圈导线与电源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电磁式玻璃打孔装置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块的内部活动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一端与吸合衔铁套接,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打孔机构,所述伸缩杆朝向吸合衔铁的一端上套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吸合衔铁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滑环,所述滑环与安装块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与安装块的连接处分别套设有第一滑动轴承和第二滑动轴承。
作为本发明的电磁式玻璃打孔装置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调节导杆,所述调节导杆与吸合衔铁固定套接,所述调节导杆的一端延伸至第三空腔的内部并固定连接有隔块,所述第三空腔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直线编码器,所述调节导杆上的隔块与吸合衔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且第一弹簧套接在调节导杆上,所述调节导杆异于第三空腔的一端延伸至伸缩杆的内部并与伸缩杆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电磁式玻璃打孔装置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打孔机构包括电动机,所述电动机与伸缩杆异于调节导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电动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钻头,所述电动机朝向安装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电机导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打破传统气缸控制模式,通过电磁线圈控制吸合衔铁和集磁环的吸合与分离,从而控制伸缩杆的伸缩,使钻头的使用更加灵敏,通过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对吸合衔铁进行限位,方便吸合衔铁的复位和对吸合衔铁的移动产生一定的压力,保证吸合衔铁的使用的稳定,同时采用电磁方式进行控制,更加便于钻头的控制,精准度更高。
(2)通过调节导杆的移动与直线编码器配合,对钻头的钻深进行时刻监控,实现行程可以调节,距离可读,通过电动机与电磁推动体配合,精度更高。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蚌埠凯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蚌埠凯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025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罗汉果无伤采集设备
- 下一篇:废旧稀有金属再生冶炼设备